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日前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将普通话普及率的提升纳入地方扶贫部门、教育部门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列入驻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工作任务。要将普通话学习掌握情况记入贫困人口档案卡,消除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脱贫的情况发生。
将普通话普及率的提升纳入扶贫绩效考核,尤其是对落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相关部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这些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率还很低。有人认为,扶贫考核普通话普及率,不仅难以见效反而会徒增负担,不要也罢。
事实上,将普通话普及率纳入扶贫考核,意义重大。宏观上说,可提升国民整体语言文化素养;微观上说,可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长期以来,一些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共同语言缺乏症”,制约了扶贫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等经济活动的开展,成为精准扶贫的障碍。即使外出打工,贫困的青壮年劳动力如果因语言沟通难,也会面临应聘难、租房难、学习技术难等难题。
让扶贫绩效考核过一过“语言关”,绝对不是多此一举,反而刻不容缓。普通话是脱贫攻坚、推动贫困人群融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座基础桥梁。各地扶贫、教育部门应提高认识、抓好抓实。比如,组织开展针对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的普通话培训;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话推广;强化学校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基础性作用,实行送教下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