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3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产业绿色转型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成长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建设长江经济带,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现实地看,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是破解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当前急需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向“绿”转型的主要困难

产业结构重型化 产业布局不合理 治污投资力度弱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实现绿色转型,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偏重偏化”特征明显。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产业,尤其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对采矿业依赖程度较高。采矿业及其相关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损耗资源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与此同时,高污染型产业在长江经济带占比较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项目密布长江沿线,部分重化工产品产量庞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部分重化项目仍采取较为粗放的生产模式,工业能耗、物耗和污染水平居高不下。

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错位。当前,沿江各地都提出了各自的沿江发展战略,强调布局更大的项目和产业园区,追求大投资、高产出,造成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与资源、要素和市场现状不相适应,企业的相关布局亦与实际脱节。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上中游地区的能源产业和下游地区的能耗型产业集中布点,进口原油西运加工,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原料东运生产,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

另一方面,部分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同质化严重。长江沿岸有几十万家化工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一些污染型企业距离居民区和江边过近,部分企业环保措施仍不到位。同时,一些地区排污口、港区、码头与取水口布局不合理,也存在诸多风险和隐患。

三是工业企业对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对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更大,但就其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看,仍显不足。近年来,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压力,企业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动力不强。如何更好处理实现绿色转型与保持稳定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长江经济带沿线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化解症结的着力方向

优化制度供给 加强区域合作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下一步应朝着这个方向切实发力。

一是进一步优化制度供给。当前,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仍受地方政府的增长偏好、财税体制和不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等因素较大制约。对此,必须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推进相关工作,采取最严厉的环保规制,制定长江经济带统一的产业目录,明确限制、禁止、淘汰产业清单,协同控制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工业项目新增产能,倒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与产品升级步伐,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绿色制造的技术水平。需在深入开展税收体制改革、调整沿江重化工布局和结构,以及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寻找良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切实推动和加强区域合作。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统筹规划、联动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统筹研究长江流域总体规划、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减少沿线产业无序竞争,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快形成“协调性均衡”的发展格局。同时,沿线省市还应协同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协同实施联防联控政策,在打造一条“生态走廊”的同时,建设一条“经济走廊”。

三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各地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慎用、巧用政策手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深入推进生态长江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相关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和补偿机制上下足功夫。

◢ 推动转型的突破口

聚焦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重视园区建设 强化环保约束

首先要聚焦科技创新。应提高绿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充分认识绿色技术的正外部性,通过技术标准、排污税费、补贴等政策工具,激发企业对绿色技术的应用需求,改变绿色技术产品需求不旺的现状;通过征收资源环境税等措施,促进资源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提振企业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同时,还应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让全社会参与并监督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营造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

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运用市场化手段淘汰和转移过剩产能。二是培育发展新型高端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和专项工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加工度和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三是做好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配套,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同时,积极构建沿江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立足长江经济带的智力优势和重点产业,加强统筹规划,新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跨机构、跨地区的开放运行和共享。支持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探索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在沿江重要节点城市建立一批成果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产业专利联盟,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全国创新示范区。

再次要重视园区建设。一方面应推进园区绿色循环发展,从生态产业、生态工业园、生态城市和生态流域等不同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加强企业、园区、行业间的原料互供和资源共享,减少生产流通环节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健全源头节约、循环利用、安全处置全过程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要提升园区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提高开发利用岸线使用效率,合理安排沿江工业与港口岸线、过江通道岸线、取水口岸线。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提高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水平。统筹要素资源,加大对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扶持力度,优化制度环境,深入推进园区和行业环境整治联动,引导企业自发地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大投入。推动沿江特色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促进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鼓励沿江园区跨江融合,发展飞地经济,发挥特色工业园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第四是强化环保约束。对标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要求,出台工业节能环保标准,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沿江科技成果培育申报,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和管理,鼓励建设环保产业技术联盟,完善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好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