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佳节,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里,与家人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吃什么体现生活水平,和谁吃事关幸福归属。经济日报记者走进群众生活,看看他们的年饭是怎么吃的——
饺子里的螺丝钉
本报记者 代 玲
今年除夕也是藏历新年的除夕,国网西藏检修公司负责同志相约来到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的国家电网220kV夺底变电站,与值班员工们一起过年。
上午11点,大家陆续来到变电站,跟着一起来的不仅有食堂打包的各种菜品,还有各自从家里带来的香肠腊肉等家乡特产食品。一放下东西大家就开始分工协作,公司办公室主任张丽娟负责擀皮,总经理肖方勇、副总经理程胜建等人负责包饺子,副总经理祝洁负责切香肠腊肉。小小的厨房里挤满了忙碌的身影。
“今天过节,站里的兄弟姐妹们负责值班,我们来负责他们的年夜饭。”肖方勇说。一边说他还让记者猜猜哪些是他包的饺子。
除了将辣椒、硬币、大蒜、花生、糖等包进饺子里,大家还别出心裁地提议将螺丝钉也包入饺子,寓意“技术能手”。
巡视完线路的工作人员回来后,厨房里的饺子也差不多熟了。大家七手八脚忙活着把菜端上了会议室里拼好的大饭桌。
“祝总,给大家讲讲吃饺子要小心,万一吃到螺丝钉,这是安全生产责任哦。”幽默的肖方勇不忘说句俏皮话,引来大家一阵大笑。
“吃到了,吃到了,是螺丝钉。”2017年刚进站的重庆姑娘熊信兰还不好意思说,她旁边眼尖的同事已经叫了出来。
“吃到螺丝钉寓意着‘技术能手’。站里都是年轻人,希望你们勇担重任,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迎接西藏电网的特高压时代。”肖方勇说。
默默奉献为学子
本报记者 李 杰
大年三十,大多数人都在和家人团聚。但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食堂的工人闻会来说,虽然回家的心情迫切,但在食堂的工作更重要。
“过年不休息。”闻会对记者憨厚地笑了。她将从大年三十一直工作到正月初四。“有不少学生为了做科研不回家,所以食堂必须每天有人工作。”闻会说,给这些祖国栋梁做好服务,她发自内心的高兴。
下午1点半左右,最后一名学生离开了食堂。收拾完毕后,闻会骑上电动车,邀请记者一起去吃年饭。“我家现在有10个人在等我回去吃年饭。”闻会说,他们家的习俗是中午吃年饭,她爱人在兄弟里是老大,所以他们负责在家烧饭给一家人吃。
到家后,闻会的家人纷纷热情招呼记者。饭桌上蛋饺、鱼、红烧鸡、素菜样样都有,丰盛可口。
因为在食堂为学生们准备年饭,家里的年饭从准备到制作,闻会一点都没帮上忙。而且因为下班晚,家里人一直等到两点才开始吃饭。对此她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但是家里人都很体谅她,“无论多晚,我们都会等她吃一顿团圆饭。”闻会的爱人说。
爱心温暖敬老院
本报记者 周 剑
“我用时光等你,你不来我不老……”2月13日,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丽阳镇敬老院传出阵阵歌声和欢笑声。这是镇上的志愿者们来看望敬老院老人、提前吃“年夜饭”,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社会的关爱。
简单的表演之后,一桌热腾腾的“年夜饭”已经做好,老人们在志愿者的搀扶下坐上了大桌。敬老院院长王贵玉介绍,院里共有20位镇上的孤寡老人,6位工作人员平时分白班、夜班两班照看他们。常住院里的12位老人和大家围坐一起,喜迎新春。
红烧全鱼、炖鸭子、腐竹烧肉……敬老院做了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祝大家新春快乐”“长寿健康”……志愿者们倒上果汁,频频举杯,纷纷向老人们祝福。
“非常快乐、兴奋,你们唱得好、跳得好,还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感谢大家来看望我们。”86岁的王守惠老人介绍说,自己没有儿女,因为有好政策,8年前住进了敬老院。这里有人给他们做饭,有热水洗澡,每个人住单间,房里有电视机和空调,什么都不用愁。“市场上有什么,我们就能吃到什么,平时鸡鸭鱼肉不间断,生活相当好。我们过得很快活、幸福。”王守惠老人说起自己的生活,很是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