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过去对城市发展进程的认识不到位,发展规划欠科学,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病”同生一体,交通拥堵、房价攀升、环境变差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幸福的烦恼”。在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外流之时,客观上也为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镇承接人才资源创造了条件,为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机遇
最近,北京与上海分别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北京常住人口比上年末下降0.1%,为2000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上海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为1978年以来第二次出现人口规模缩减。
北京和上海两个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自1978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时下降,引发了诸多讨论。有观点认为,京沪常住人口数量迎来拐点,常住人口下降将成长期趋势;也有观点认为,京沪对外地人口的吸引力下降,对人才资源的聚集能力变弱了。
京沪常住人口下降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这仍需要持续观察。不过,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出现下降的苗头,应该客观理性看待。
多年来,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为代表的城市群快速发展,一线城市规模更是急剧扩张。这些大城市展现出了强大的“虹吸效应”,大量人才、资金、产业等要素加速集聚,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引擎。不过,由于过去对城市发展进程的认识不到位,发展规划欠科学,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病”同生一体,交通拥堵、房价攀升、环境变差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幸福的烦恼”。
随着国家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一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具体的政策导向上也有不少新变化。例如,一些城市采取了加快低端产业疏解,强化群租房管理,加速清理违章建筑等举措,加上高房价的挤出效应,成了不少人选择离开这些城市的重要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线城市常住人口下降,能给其他中小城市带来更多吸纳人力资源的机遇。人口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集聚,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年来,我国许多中小城市由于常年人口外流,难以形成资金和产业要素集聚,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客观上也造成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使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迎头赶上,必须要创造条件促进各种要素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向相对落后地区流动。因此,在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外流之时,客观上也为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镇承接人才资源创造了条件,为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机遇。
对于广大中小城市而言,关键要找准区域发展定位,把人才政策与区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把人才问题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规划,想方设法吸引一些各个城市自身发展所需的急缺人才,使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抢”来的人才能真正安居乐业,能用心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使人才红利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有了人才作为基础性支撑,这些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才会更稳健,实现高质量发展才会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