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发布
为农业科技发展 提供示范样板

本报讯 记者佘惠敏报道:2月2日,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制定印发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

自2000年以来,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园区发展经历了试点建设(2001年至2005年)、全面推进(2006年至2011年)、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3个阶段。截至2017年底,已批准建设了246个国家级园区,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园区发展格局。

按照建设和运营主体的差异,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占87.0%)、企业主导型(占9.7%)、科研单位主导型(占3.3%)3种模式。近年来,园区基于自身发展模式和区域特色等,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在功能定位、规划布局上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政府主导型园区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的杨凌模式发展,其他两类园区分别向科技服务和成果应用方向发展。

未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园将向哪些方面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到2025年,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典型。

《规划》还提出了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完成六大重点任务。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机制创新。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加快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完善政策、金融、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通过创新驱动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

集聚优势科教资源,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引导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高度集聚;吸引汇聚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科教资源,在园区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突出“高”“新”特征,强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形成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业态。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园区双创能力。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聚集一批农业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鼓励大学生、企业主、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自主创新创业,使各类“双创”主体成为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鼓励差异化发展,完善园区建设模式。按照“一园区一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品牌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形成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探索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园区融合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园城一体”“园镇一体”“园村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打造“一园一品”“一园一景”“一园一韵”,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带动乡村振兴。

按照这个规划深入实施,我国农业科技园建设将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型模式和示范样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