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随他的笔 聆听塞内加尔的诗
□ 郭 凯

这个中国青年舍得沉下心,来做一件传播文化的事情,而且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令人敬佩

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部,其文学、音乐、舞蹈艺术在非洲乃至全世界都非常有名。但是由于相距遥远,加上语言的隔阂,中国人对这个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最近记者遇到一位翻译当地史诗的中国青年程纬,他的故事和经历,让我眼前一亮。

“我想学会沃洛夫语,翻译塞内加尔史诗。”他说。

程纬,“80后”,瘦瘦高高的个子,一头飘逸的长发,说话也略显腼腆。学计算机出身的他,爱好文学与艺术,并自学了法语,还是个十足的旅游达人。通过骑车和搭车这样一般人看上去非常艰苦的旅行方式,他的足迹已经遍布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30多个国家。每到一地,他都会尽力用自己的方式融入当地百姓生活,感知历史与现实在每一片土地上留下的不同印记。

说起对塞内加尔的第一印象,他提到的是塞内加尔的音乐,尤其是塞内加尔的鼓声。热带地区明快的打击节奏,配上走街串巷的“戈里奥”(非洲游吟诗人)高亢悦耳、词句押韵、口口相传的史诗,这一切都让他入迷,让他兴奋。6个星期前,他还在摩洛哥游历,突然就萌生了到塞内加尔学习沃洛夫语的想法。

通过一路搭车旅行,经过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他终于抵达了塞内加尔,在达喀尔安顿下来。这位中国青年自费找到了达喀尔大学的一名教授,正式学习起当地主要语言——沃洛夫语。对这位教授来说,他也是仅有的外国学生。每天和当地人一起,搭公交车去上学,自己买菜做饭……他还尝试着用沃洛夫语和邻居、商贩交流,乐此不疲。当地人发现一个中国人能说如此好的沃洛夫语,对他们的文化如此感兴趣,也非常愿意和他交流,言语中透出对自己国家文化历史的自豪感。

程纬说,学会沃洛夫语,主要是想做三件事情:第一是要翻译塞内加尔史诗的部分节选,内容是关于塞内加尔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君王阿尔布里·恩伽依的。虽然这部史诗已经有了法语译本,但他还是想通过沃洛夫语将其直接译为中文,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持文本的原汁原味;第二件事,是想翻译塞内加尔民歌选集,主要是当地游吟诗人传唱多年的歌谣,这些歌谣浓缩了千百年行走的历史;第三是想找一位当地的戈里奥,完整记录一次他的演唱过程,将内容翻译下来,让这种在非洲也逐步开始消亡的传统文化形式得到保存。

作为一个外国人,要想掌握当地语言,翻译当地史诗,特别是在翻译过程中要面对很多特定历史典故、人名地名、比喻和隐喻,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是这个中国青年舍得沉下心,花时间和精力,来做这样一件外人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对当代中国青年来说,这体现了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对多样文明的真心尊重,对世界的好奇,对兴趣的无限热爱,以及为完成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行动和坚持。我们希望他能够早日把来自西非的声音带到神州大地,让更多中国读者,能跟着他的笔,走进百年前的塞内加尔,在猴面包树下,在激动人心的鼓点声中,聆听来自远古的声音和传颂多年的故事。

让我们看看程纬笔下已经译成中文的塞内加尔诗歌,是多么美!

塞纳布

捣谷煮肉,

摆酒设宴,准备迎接

阿尔布里·佩牙·比拉姆

与丈夫,比拉姆·彭达·恩杰姆·恩交特。

谁料,他俩中途迷路,绕过塞纳布,行至恩根能村。

见君未至,

塞纳布,站立起身

姆依人,左右相伴

一行人,启程赶往恩根能村,

美味佳肴,悉数带上,

长途跋涉,千里寻夫,

及至军前,箪食壶浆,

那年那月,煮食谷物。

……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