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腾讯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有一项无人能挑战的“本领”。他在微信小游戏“跳一跳”中得到的最高分是6000分。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个每日活跃用户一度超过1亿的小游戏,分数能超过3000分的只有20个人。
这组数据是张小龙亲口说的。在1月15日举行的微信公开课Pro现场,张小龙为了证明自己出神入化的“跳一跳”水平,还直播玩了一下,分数是967分,这还是他面对现场观众略有些紧张发挥不好的结果。
张小龙的公开课也是从“跳一跳”开始的。以下为公开课摘录:
不想“催肥”小程序
去年我们提出了小程序的概念,今天来看,最初的预想总体达到了。之前我们特别害怕小程序变成一种“被透支的流量”,火一段时间就死了。事实也和我们预想的很接近,朋友圈里面已经发生了太多各式各样的、很奇怪的、营销性很强的行为,我们要屡屡对抗才行。
个人认为,对这样面向未来的基础性、架构性的设施来说,并不是设计好它的功能,把用户“卷入”进来就获得成功了。相反,我们需要花更长的周期铺垫它,让它慢慢成长起来。所以,对于小程序这样一个新平台,我只能说,我们的耐心非常足,希望看到它一步一步成长,而不希望它被“催肥”。我们宁愿“先紧后松”,在一开始采取一些更保守的策略。
在我们看来,小程序代表了一种表达方式。未来,万事万物可能都是包含信息的,所有信息都需要用某一种方式被人“触达”,小程序刚好是这样一种信息组织方式或者说是信息的载体。所以,小程序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在线上玩一个游戏或获取一项服务,它还代表了我们在线下、在各种场景中所能接触到的任何事物以及它背后的信息及访问方式。
此外,我特别高兴我们通过类似“跳一跳”这样的例子告诉用户,你不用关心什么是小程序,也不用关心什么是小游戏,但你可以做到“立即触达”,并且无障碍地使用它。
“走了还会回来”
我之前说过“微信是一个工具”,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所以我们很少去谈平台,甚至也很少谈生态。
怎样才能做最好的工具?除了要有最专业的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决策。作为工具,我们经常要作出选择,有时候你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但那样做可能是利益最大化的,要在两个价值体系内作出选择。对微信来说,我们每天在作的选择都遵循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至于是不是利益最大化的并没有那么重要。
有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即便在内部我们也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因为做一件好的事情并不是克制什么,而是要判断什么样的事情是该做的、什么是对的。如果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可能会让我们的产品越走越偏,变成利益的堆砌,这样会失去产品的本质。
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去年提到的“用完即走”。当时,我对这个词可能没有解释清楚,引起了误会。其实,我只说了上半句话“用完即走”,下半句话是“走了还会回来”。因为“用完即走”是工具的本质之一。当用户完成一个任务后可以做别的事情,而不是耗在这个工具里。而且,完成任务的效率越高越好。
所以,“用完即走”和“走了还会回来”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当用户发现一个工具用得很愉悦、很高效,下一次他才会回过头来继续使用这个工具。小程序也是这样。它应该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任务,而且用完后可以马上离开,这样用户才会有好的体验,才会回来。
把用户当作朋友
做出一个好产品需要很多专业能力。对于微信来说,在专业能力之外,还有一个价值必须遵循,那就是尊重用户、尊重个人。在这一点上我蛮自豪的,我觉得微信在这一点上比很多其他产品做得更好,这是我们的本质,要继续坚持下去。
举个例子,我们在很多产品里面都会看到“您”这个字,但是微信认为不能对用户称“您”,而要称“你”。我们并不需要用一种很尊敬的态度称呼用户,而应当把用户当作朋友,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把用户当朋友意味着我们必须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当然也意味着别的什么,比如隐私。我们从不会看用户的聊天记录,从微信第一个版本起,系统就是这样设计的。
从技术角度上说,大家可能会有很多需求,比如聊天记录云端同步。这样的话,即便换一个手机,所有的聊天都还在那里。但微信一直坚持不保留用户的聊天记录。为此,很多用户不满意,说我们居然连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我们只有苦笑。因为我们相信,从保护用户隐私的角度出发,没有聊天记录才是最安全的。
做“去中心化”的平台
微信作为一个具有平台属性的工具,肯定会有一些平台性的内容,比如订阅号、小程序等。但我们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坚持做“去中心化”的平台。
与其说这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它是一个观念,代表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每个独立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脑,这种系统的“健壮度”可能会远远超过只有一个大脑来驱动的系统。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微信自己就是一个最大的APP了,所以微信本身是不是就是一个“中心化”的存在?我认为不是的。微信可能是“头部APP”里用的人最多的,它能提供非常多的服务,但这些服务都是由不同公司提供的,微信只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地方。并且,微信并不给这些服务提供“中心化”的流量,而是由用户自己去发现。
微信一直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应该去影响各种服务的存在。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让更有价值的服务“自己浮现出来”,被用户找到,而不是由我们左右,这也是尊重用户的一个体现。
对于用户,微信现在不会推荐对方去订阅某一个公众号,将来也不会。我们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用户自己。
(本报记者 韩 叙 姜 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