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邂逅百年乡村图书馆
□ 王 晋

这座小小的图书馆在近百年的光阴中,于阡陌纵横的乡村传递着思想、文化、知识的薪火

云南腾冲,极边第一城。在边陲行走,不仅收获了蓝天白云的风景、清新花香的空气、厚重的历史印迹,最意外之得,莫过于这个近百岁的乡村图书馆了。

那是一个中午,高原的阳光肆意地洒满街巷。当地人领我们到绮罗古镇,说这里保持着古镇的原生态,可随意逛逛。沿着青石板街道一路走来,田野、村舍、小店铺依次展开,乡野味道扑面而来。左转右拐,忽然间,一处白墙灰瓦的院落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隔门望去,小院里满眼青翠,小溪潺潺,越过石桥,一座古朴宁静的木结构小楼静静矗立。一层门廊下,菊花绽放,几位长者在读报。没想到,这是个乡村图书馆,更没想到的是,此馆始建于1919年,近百年的光阴中在阡陌纵横的乡村传递着思想、文化、知识的薪火。

桌上,有一摞介绍绮罗图书馆的小册子,仿佛在讲述着这座小小图书馆的百年历史。1919年,当地参加辛亥革命腾越起义的几位革命党人创办了腾冲县第二个阅书报社。1930年,李心正从上海购来了全套《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等2万余册图书,以及小学教学用的动植物标本、挂图、人体模型、脚踏风琴、油印机等,阅书报社从此更名为绮罗图书馆。四里八乡的人以图书馆为中心,开展了许多进步活动,还创办了自己的杂志。1942年,日军侵占腾冲后,绮罗图书馆也未能幸免,被洗劫一空。直至1981年,书报阅览室才得以恢复,经乡村归侨筹办,重修重建了绮罗图书馆。

百年文脉,延绵未绝。小小的图书馆里,光影浮动。墙上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馆里的大事小情。满墙的历史,菊香伴着书香,给人一种悠然超脱之感。由于经费有限,这里的图书管理一直由村里的志愿者完成。书架上,张贴着详细的排班表。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太太端坐在小桌前,正在给还书的孩子登记。她叫马德静,今年86岁,曾是村里小学的教师,至今已在这里当了30年志愿者。正值午休时间,总有三两个脖子上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气喘吁吁地来借书还书,而老人总是气定神闲、态度和蔼地招呼着,用清秀的字体一笔一画地填写着借阅记录。

这一幕,很暖。阳光暖洋洋的,褪了色的木窗框,古老的传统书架,孩子们上下楼踩在木地板上匆忙的脚步声,老人殷殷的眼神……这一切,让人心动。它与大城市图书馆里充盈的图书库存、先进的自助借阅设备、衣着统一的专业工作人员、宽敞的阅览室形成了太大的反差,让你不由对这个西南边陲的村镇图书馆,对这些看上去并不专业却一丝不苟的图书管理志愿者油然而生一种敬意!马德静老人说,村里先后有70多名志愿者为图书馆服务过。目前,图书有3万多册,还有些珍贵的古籍,大家轮流值班,无怨无悔,有空了就多来一会儿。虽然他们没有什么专业设备,还延续着用纸笔记录的习惯,但他们风雨无阻地服务乡亲、服务乡村孩子们的初心依旧。

小小图书馆,也曾接待各方来客。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许嘉璐来此参观时,赞誉它为“中国村级图书馆之首”。这间历经百年的乡村图书馆之所以令人难忘且依然生机勃勃,还在于它的筹建、管理均由乡人完成。再联想起腾冲和顺古镇的和顺图书馆,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它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如是观之,腾冲不愧为“书香名里”“文化之津”,所以才孕育了李根源、艾思奇等学界名家和李含馨、李本仁等商界奇才。今天在这些蹦蹦跳跳借书的孩子里,谁说不会有未来的名家奇才?

有这样一代代心系乡梓的捐赠者,有这样一群守护文心的志愿者,有这样一代又一代对文化知识渴求的读者,才有了乡村图书馆近百年的文脉传承。真希望,在更多地方,在不经意间能多邂逅些如此生机勃勃的乡村图书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