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较传统修复技术降低一半成本——
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修复中试成功
本报记者 曹红艳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生物菌剂顺着管道奔涌而下。这些生物菌剂将抵达地下32米的深处,而它们的“战场”是位于其上方十几米的地下水所在地……这是为解决某蒸发池大面积基岩裂隙地下水污染问题而进行的原位强化生物修复中试工程。11月29日,经过近两年探索的这项技术通过了中试成果验收。

“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原理是通过土著微生物或人工培养驯化的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从而达到修复目的。”开展此项中试工程的北京博诚立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波洋介绍,生物降解包括厌氧生物降解和好氧生物降解。一般可以向地下水注射电子供体(厌氧生物降解)、电子受体(好氧生物降解)、可能需要的营养剂。对于强化生物修复还要注射人工培养驯化的菌剂。通常注射的电子供体包括乳酸盐、乳化的植物油、糖蜜或氢气释放化合物等,电子受体包括氧气释放化合物等。

据介绍,原位生物修复技术适用于大面积污染区域的治理,成本较低,对环境无害,是生态友好型的环境治理技术。但由于地下水生物修复涉及水文地质、环保、生物等交叉学科,需要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因此国内还没有成功的工程案例。

陈波洋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在去年开展了适应高盐和高效降解苯系物的生物小试,今年又开展了两个不同岩性场地的原位强化生物修复中试。通过技术攻关,掌握了复合生物菌剂、注射井设计以及相关工程参数等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的集成技术。

以北师大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红旗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该集成技术对我国低成本、绿色可持续地治理地下水有机物污染意义重大。这项技术已实现砂岩地层风化裂隙水的单口注射井修复半径至少达10米,泥岩地层风化裂隙水的修复半径达7.5米;在30日内地下水中苯、氯苯和对硝基苯酚去除率达95%以上。

为落实“土十条”,鼓励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在科技部等部门日前公开征求意见的《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目录》中,“污染土壤及地下水高压旋喷注入装备”被列为适用低渗透性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氧化还原、稳定化等修复。与之公布的数据相比,无论是在药剂、修复半径还是注射压力等指标方面,刚刚通过验收的地下水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更具经济性,也更为环保。陈波洋表示,应用此项中试技术的修复成本,较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节省一半左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