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向未来 深耕细作
——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

本报记者 姜天骄

记者:怎样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航天强国”概念?

高红卫:我理解,建设航天强国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重要方面,即航天技术、航天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航天精神。

记者:您认为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是什么?

高红卫:建设航天强国关键在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守护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提振民族精神、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伟大事业,承载着神圣的历史使命。

虽然我们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在航天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材料与先进工艺、试验设施与试验方法等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面向未来,航天科工将继续坚持把航天防务装备建设放在首位,持续加强装备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加大武器研究力度,狠抓“五个新一代”(新一代武器装备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航天发射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产品和“四项基础技术”(微系统基础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智慧产业基础技术)创新,推动“新三化”(结构功能一体化、系统与分系统集成化、软件与硬件相互渗透化)、微系统技术普遍运用,加快武器装备技术创新等,健全完善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科技兴军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努力在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记者:航天精神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高红卫:伴随着航天事业成长应运而生的是,航天人共同凝练的航天三大精神。航天精神是可以永久流传的巨大精神财富,当下的中国航天人,是老中青航天工作者的复合体,是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的复合体,是航天防务、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复合体。虽然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工作岗位,能把这些航天工作者凝聚在一起的就是航天精神。这是所有航天人的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追求。

航天精神、航天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航天人的血液里,汇聚成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记者:航天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它的覆盖面、影响力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让人惊叹。未来,航天技术将如何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高红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我国的航天事业担负着以高科技辐射带动国民经济转型、提质、升级的历史使命。航天科工在大力发展航天防务产业的同时,致力于走中国特色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道路,坚持“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凭借专业技术优势,在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智慧产业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突破,既促进了产业与行业的技术进步,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大胆创新并深耕细作,开启商业航天新时代,大力发展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等各类智慧产业,以工业互联网建设为抓手打造高科技制造业的新业态体系,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汇聚内外发展新动能,努力在智能经济时代继续发挥我国高科技制造业国家队第一梯队作用,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好生力军作用,在装备制造产业和智慧国家建设中发挥好先锋队作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