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立长志
□ 李尚飞

志为贤还是志于利,是学习首先要摆正的态度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促使学者都能立志做圣贤。他强调读书人要“以圣贤为己任”:一旦接受教育,就应该确立这个方向而不松懈,一旦有志于学,就应以终生努力来达成这一目的。如果受教育者的目标不明或者目标错误,不但会白耗心力,贻误终身,而且直接影响到理想社会的实现。

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学者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呢?朱熹认为是当时的科举取士制度。他说,科举考试模糊了对道德的考查,尚文不尚德,有悖于道德社会建设最起码的基准,更不利于学者对自身道德修养提高的需求。科举考试还改变了学者的志向,他们只知道凭学习来“干禄”,来赢得世俗的利益,成为目光短浅的追名逐利之徒。

当前研究朱熹关于教育的相关论述极为必要。今天,我们的学生不再以做官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沦为了考试的奴隶,精神上的坚守没有了指向。

到学校求学,免不了应试。糟糕之处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将应试当成了求学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浑然忘记学习本来有着更为崇高的意义在里面。这是教育失去了“根”的表现。如果近日的努力没有得到成绩回报,付出就不值得了;如果近期挑灯夜战没有换来名次提升,刻苦就白费功夫了;如果几年辛苦没有获得想象中的硕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就令人怀疑了。这种“志于利”的现象越严重,教育越会陷入困境,而在文化和精神领域的创造就越加萎缩。

我们已经远离朱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如果现在将“做圣贤”视作学习的目标,会让人觉得不合时宜。但古代哲人所强调的“以圣贤为己任”却有极为重要的出发点:学习是个人的事情,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学习都应冲着这一目的而去。因为,学习会尊重生命个体的需要——幼小的生命应该走向壮大,稚弱的生命应该走向弘厚,渺小的生命应该走向伟大,空乏的生命应该走向丰盈,狭隘的生命应该走向广阔。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后或者在沿着这一目标前行的过程中,还要对社会、对国家、对文化作出贡献。

教育的目标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自身上来,从建构自己的幸福入手,并达成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人格、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这个志,要尽早树立起来,为了实现这个志而具备的毅力、意志、信心也要尽早具备。其中考试则应回归其位,成为一种“手段”。我们目前的教育改革,应该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只有这一点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才会变得高尚起来,明净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