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难题,也是“一带一路”相关中低收入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积累的扶贫开发基本经验也将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发展经济是减贫的根本之策。中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为大规模持续减贫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为,经济持续发展一方面为贫困人群增加了就业和增收机会,另一方面增加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确保了扶贫资金的持续投入。对“一带一路”相关中低收入国家来说,发展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本,所以应着力发展市场经济,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消除贫困。
其次,扶贫开发应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政治和制度优势,数十年如一日朝着消除贫困的目标努力。依托从中央到地方的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起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持续实施了一系列全国性的扶贫开发计划,包括因地制宜地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同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构建起了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进而确保通过集中配置各类要素,持之以恒地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这一实践经验对于“一带一路”相关西亚、北非以及南亚等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来说,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制定减贫战略并纳入工作全局,保持政策定力和连贯性,充分凝聚各方力量投入减贫事业。
再次,应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的减贫效应。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和发展的有效路径。中国大规模减贫实践历程表明,农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减贫效应尤为突出。“一带一路”相关部分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许多国家农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0%。对于南亚、东南亚及中亚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或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可借鉴中国农业减贫的经验,把发展农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快速发展,并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相协调,才能有利于持续稳步推进减贫事业。
第四,应坚持开发式扶贫。中国的实践证明,开发式扶贫模式注重培育贫困地区和人群脱贫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是扶贫开发得以成功的必由之路。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中国把改善贫困地区和人群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一带一路”相关中低收入国家基础设施普遍不足,资源禀赋优势不能顺利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掣肘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些国家应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促进贫困地区丰富的农业、矿产、文化等优势资源“走出去”,同时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引进来”,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为扶贫开发和经济持续增长增添内生动力。
最后,扶贫开发还应不断深化国际合作。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吸纳外部援助,扶贫事业得到了世界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的援助,这些机构和人员为中国带来了资金支持、技术援助和有益的模式经验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扶贫开发进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应加强减贫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因地制宜汲取中国及其他国家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与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广泛合作,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扶贫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