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立更加有效的城镇 格局协调发展新机制
杨 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层面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镇格局协调发展,就要聚焦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与城镇空间整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可以说是推动城镇格局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顺应新时代 践行新理念

近年来,产城融合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城”在时间上没有同步,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滞后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正常步伐;“产”“城”在空间上没有互动,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制约了城镇承载功能的完善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按照新的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促进城镇格局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中,要重点关注教育、就业、收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提升等问题。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产业集聚区对内对外的基础设施要互联互通,特别是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城镇承载功能提升带动产业集聚,实现就业增长与人口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让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发展模式成为常态,使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成为主流。

坚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区域优势资源、要素禀赋,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重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与人口集聚—新型城镇化质量提高—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良性循环。

健全机制 再造城镇格局协调发展新动能

多规合一,深化改革,建立产业提质增效与城镇功能升级的同步演进机制。创新规划理念,由单纯的“产业区”规划转向“产业新城”规划,加快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完善治理体制。

创新驱动,以产兴城,培植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根据长远发展目标,简政放权,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运用符合全球创新趋势、附加值水平高、具有较高资源配置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拉动城市转型升级,形成区域经济梯度效应,系统优化产业结构。

协调包容,以城促产,夯实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根据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加快产业园区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重视承接产业园区发展和人口集聚衍生的生产生活服务消费需求,前瞻布局城镇产业配套功能,提高生活配套设施的便利化、品质化,营造产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城市氛围;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城镇对人口集聚的承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

科学布局,开放发展,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平衡机制。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进程中,合理安排城镇及产业发展的规模与空间布局,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中心城区完成功能疏解和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网络化、多中心、多功能的田园城市发展模式;新区以完善功能、搭建平台、引进人才、孵化企业、培育产业为宗旨,集聚国际交往、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高端资源,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更好地支撑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资源共享,均衡发展,健全产城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视产城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的配置,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就业富民、环境惠民、设施便民、和谐安民等措施,确保城乡居民在产城融合发展中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水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优化产城融合发展的约束机制。推进生产绿色化,重塑绿色能源结构,加快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绿色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持续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进生活绿色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消费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以绿色廊道为骨架,道路、滨水绿化为网络,公园为节点的生态绿地体系,打造城市建设精品区、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城市治理样板区,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