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制度改革,改的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简政放权削的是固有权益,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是艰难的。随着改革的深入,留下来的都是需要智慧和勇气去啃的“硬骨头”。下一阶段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将从当前的“便利化”进入到既要“便利”也要“公平”的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作为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商事制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改革的亮点。2014年正式启动的这项改革,以企业注册便利化为切入口,将注册资金实缴改为认缴,把企业需要跑3个部门才能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整合到营业执照一个证上,极大地方便了企业。
此后,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两证整合”、减少或取消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措施陆续推出,让创业者不断感受到改革的好处。从今年10月1日起,覆盖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多证合一”改革在31个省份全面实施。10月底,31个省区市又全部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并已具备电子营业执照的发放能力,实现了企业办理登记“零见面”。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8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位列第78位,比改革前提升18位。特别是“开办企业便利度”指标从去年的127名上升至今年的93名。
进步固然可喜,但差距也不容回避。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我国营商环境只处在中等偏上位置,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以多证合一为例,53证合一虽然是“一个窗口、一表受理”,企业的麻烦变少了,但此前企业开业要办53个证,本身就说明我们的证照还是太多,制度性交易成本须进一步削减。
商事制度改革,改的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简政放权削的是固有权益,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是艰难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一纸文件就能改的简单障碍已经越来越少,留下来的都是需要智慧和勇气去啃的“硬骨头”,涉及一系列深层体制机制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有3个关键词,一是打破垄断,二是降低门槛,三是加强监管。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绝不能让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扭曲市场配置资源,因为这种不公平甚至比税费负担更有碍企业的生存发展。尤其是行政性垄断,为新生市场主体增加了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还容易引发腐败。
因此,下一阶段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将从当前的“便利化”进入到既要“便利”也要“公平”的新阶段。例如,全面铺开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哪些行业受到限制,哪些行业放开,并对社会公开;全面推行多部门联动的“双随机、一公开”,让监管在阳光下运行。这也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核心所在。
只有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才能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潜力、活力,进而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构建起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