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庆祝党的十九大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本报编辑部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详细解读——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冯其予

嘉 宾: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白 明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邢厚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桑百川

拓宽开放大门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从“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种转变反映了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特点?

邢厚媛: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不断攀升。

从国内看,这种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开放的领域从开放贸易到开放外资,从制造业向外资开放到现在的服务业重点向外资开放。再比如,开放的方向原来主要是开放国门让外资进来,现在则是双向开放。

白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表明开放发展的内涵不仅限于在“门口”拓宽开放的大门,而且还要在“门外”与“门内”多做文章。

一方面,新的开放发展理念会更多考虑到“门外”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正在由经济全球化的配角演变为主角,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新的开放发展理念更要求在“门内”练好“内功”。以往,我国在扩大开放上“心有余”,但在练好内功上却“力不足”,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充分体现了全面开放的特点。这说明在全球治理中,中国正逐步由旁观者、跟随者转变为参与者、引领者。

桑百川: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在深化开放过程中,我们要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从引资大国向全方位提升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转变。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过程中,我们既要提高开放的水平,又要拓宽开放的范围和领域。在外资准入方面,不仅要重视制造业的外商投资,夯实实体经济;同时要不断扩大服务领域的外商投资,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各领域的外商投资。在“走出去”扩大海外投资的过程中,要注重防范海外投资风险,不仅是东道国的风险,也要注重与国内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海外投资增长与国内经济稳定、实体经济健康相结合。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包含了提高开放水平,也拓宽了开放的范围和领域,扩大开放的规模,提高开放的质量等一系列目标任务。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主持人:加强吸引外资、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当前热门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专门强调“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请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桑百川:这些年来,国内外对中国的营商环境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有人认为中国的储蓄缺口、外汇缺口即“双缺口”已经消失,怀疑中国是不是还需要利用外资;国外也有人认为,中国近年来对利用外资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我国的营商环境在恶化。这些都是误解。我们一直在努力打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在全球仍然具有很高的竞争力。世界银行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还在持续改善,位次还在提升。

但是,我们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使外资真正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中国会继续积极利用外资,推动公平竞争环境形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邢厚媛:首先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毫不动摇。其次是顺应世界吸收外资、营商环境竞争的大潮流,顺势而为,打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此外,外资和内资需要融合发展。外资在中国投资发展,也要对中国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就业、社会环境建设作出贡献。

白明: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到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本身就有一视同仁的考虑。有些外商企业对此产生了误解,应该从四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是这些年对外开放有不少改进,比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开放很多。开放与需求之间总有不匹配,这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二是在开放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才有各种扩大开放的具体举措,反映的是中国积极开放的一面。三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商在政策上有所照顾,存在超国民待遇。现在是向常态回归,不仅对外商公平,对国内企业也要公平。四是中国法治化进程加快。这些年我国反垄断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对一些外资企业展开了反垄断调查,有些企业还不习惯。但反垄断恰恰是市场经济的体现,不能因此有选择性地指责中国。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将“一带一路”建设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工作来抓,这是一种怎样的考虑?

白明:“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化系统工程,也是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拓展发展开放空间的重大倡议和重要平台。

首先,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一方面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和市场,拓展开放的国际空间,增强中国经济的体外循环。其次,通过这个平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经济全球化中可以争取更多话语权。第三,“一带一路”平台建设有助于改变经济全球化不合理格局。过去,发展中国家长期被边缘化;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在集聚,在国际贸易中占的份额要进一步增强,话语权要提升,但是如果没有平台,就会比较松散。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机会增加了。同时,“一带一路”平台对发达国家并不封闭。

桑百川: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现在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甚至在联合国相关文件中也写入“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加强政策沟通、人员互信,加强信息互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得中国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平台,拓展对外开放工作,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可以变成前沿地区,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一带一路”建设在未来开放的版图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邢厚媛: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带一路”建设在未来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必然是重要方向、重点区域,是国际国内联动发展的纽带,同时也关系到政治外交格局。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已经不仅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合作。从十九大到二十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个开放问题,还是内外联动的发展问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