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庆祝党的十九大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0月19日,河北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讨论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大代表王东群(中)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谈体会、提建议,赢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 本报记者 李景录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九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 刘赐贵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下最大力气保护生态环境是海南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2015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确定了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其中,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33.5%,划定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316.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的35.1%。

保护好生态环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作出系统规范,不踩红线,不越“雷区”。海南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确定了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标,划定好耕地、林地、海域岸线、水系和湿地的红线,规划哪些地方禁止开发、哪些地方限制开发、哪些地方鼓励开发。

在划定红线的基础上,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试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立法保护、管理目录、绩效考核、生态补偿和监管平台“4+1”制度创新,连续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开发建设管理目录》等规定,确保红线管理有法可依。

2017年4月份,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就“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作出具体部署,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2017年9月份,海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出台保护生态环境措施30条,吹响了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号角。

30条措施体现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理念、新措施。比如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用最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最好的投资者,让百姓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福祉,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什么是最好的投资者?最好的投资者既要看资金技术是否雄厚,也要看是否珍惜生态、能不能自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不能与百姓共享资源红利、能不能最大限度保护资源并发挥最佳效益。

过去5年,海南森林覆盖率达到62.1%;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和94%;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现省域全覆盖;空气优良率保持99%以上。

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九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 蓝天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深入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

2013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范围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计划用8年时间,把农村建设成生活舒适的乐园、道德示范的家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

活动开展近5年来,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治理率由2012年的13%提高到91.3%;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85%;沼气入户率超过50%,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乡风文明大幅提升,92%的乡镇设立了农事村办服务中心,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以南宁“美丽南方”、玉林“五彩田园”等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园区催生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业态,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回顾5年来“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坚持合力统筹,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区域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创新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既注重解决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又注重培育农村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从面貌上改善农村环境,更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为广西广大农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建设发展的新路,成为广西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后,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持续深入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在巩固提升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基础上,集中推进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努力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和我国生态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宁夏中卫市委书记何健代表:

厚植绿色发展理念 本报记者 许 凌

党的十九大代表、宁夏中卫市委书记何健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性举措。

中卫地处宁夏中西部,建市刚刚13年,承受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要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发展全域旅游这个“无烟产业”,是我们最有效的抓手。何健代表说。

全域旅游就是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突出整体发展理念,突破景区局限,使区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服务于旅游发展大局,形成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形象。中卫受大自然的惠泽与恩赐,旅游资源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具有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潜质和广阔前景。

如何实现“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参与”?中卫市在厚植绿色理念的基础上,立足“三个着眼”,打出组合拳:

着眼于避免同质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制定了“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三年行动计划”,沙坡头区做片、中宁做线、海原和海兴开发区做点,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四区、六线、多节点”全域旅游新格局。

着眼于打造核心旅游项目。坚持项目带动,引入中国旅游集团等战略投资,实施了旅游新镇、沙坡头景区提质扩容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机制。

着眼于破解产品单一瓶颈问题。坚持城旅融合、文旅融合、产业融合,统筹考虑旅游产业和云计算产业、光伏产业、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河南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代表——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本报记者 夏先清

“天这么蓝,水这么清!”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南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照片,很难想象这曾是排名在河南省内环境质量末位的城市。去年4月份,因环境恶化程度明显,商丘市政府被环保部公开约谈。

是什么让商丘环境质量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成功“逆袭”?王战营代表说,自“被约谈”以来,商丘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切入点,将环境治理攻坚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统筹部署,统筹实施,推动了发展方式深刻转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同步改善、项目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步提升、破解瓶颈与保障民生同步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王战营代表深有感触。他提供了一组数据:截至10月10日,商丘今年以来的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184天,同比增加35天;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前列。

在治理空气和水环境的同时,商丘通过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发展,推动资源回收利用,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通过关闭落后产能、落后生产工艺,推动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坚持以环境整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商丘市不仅摆脱了过去粗放式低端产业企业多等问题,而且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

王战营代表说,在环境改善的同时,商丘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全市电子信息等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同比增长11.9%,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山西朔州市委书记王安庞代表:

美丽山西新“底色”

本报记者 刘存瑞 梁 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党的十九大代表、山西朔州市委书记王安庞表示,对山西来说,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必须牢固树立,要始终坚持把绿色发展新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努力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的“底色”。

长期以来,右玉县历届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把当地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26%提升至如今的54%,创造了塞北绿色奇迹,铸就了“右玉精神”,正是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

今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将右玉县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生态文化旅游省级示范区,专门制定了32条支持性政策。朔州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要求,先后制定出台了《朔州市关于强力推进和支持右玉县脱贫攻坚的行动方案》《关于支持右玉县绿色发展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强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把右玉打造成绿色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王安庞代表表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始终把传承和弘扬“右玉精神”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贡献。

河北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代表——

走在生态文明建设前列

本报记者 雷汉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北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表示,这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承德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应走在前列,干出样子。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的重要指示,切实担负起京津冀生态支撑、水源涵养重大使命,承德提出了“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京津扶贫攻坚示范区、国际旅游城市“三区一城”的绿色发展定位。

周仲明代表表示,承德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强市富民,根本在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是坚持加强生态建设不动摇,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先后取缔污染企业1410家,关闭露天矿山181个,复绿矿体18平方公里。二是坚持发展生态经济,强力推进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今年引进实施亿元以上生态产业项目608个,总投资4367亿元。三是坚持推进生态富民,通过建设经济林基地近千万亩,去年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通过造林护林,农民年增收4.6亿元,8750名贫困群众从事生态护林实现脱贫。

承德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目前全市已有林地3417万亩,全域森林覆盖率达57.67%。周仲明代表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让承德真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支撑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