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海碧,海风轻拂。绿草如茵,花开四季。一面是开阔的南海,一面是浅山,这里就是广东惠州大亚湾。连日来,记者采访了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厂区以及石化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登上海滨高处的瞭望台,但见一座石化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10月2日,总投资466亿元的我国目前在建规模最大炼化一体化工程——中国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在大亚湾石化园区试车成功,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杨华称,试车成功后,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达到2200万吨/年和220万吨/年乙烯的产业规模,炼化一体化规模将跃升至全国第一,将带动石化产业向高水平、高端化发展。
“惠州炼化二期项目主打炼化一体化发展。”惠州石化总经理、惠炼二期项目总经理赵岩介绍说,项目将进一步拓宽大亚湾石化区下游延伸项目的招商引资空间,为大亚湾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范志益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近年来该区制定了招商图谱,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促进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目前,仅石化区就已落户相关项目79宗,总投资1678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投资项目金额占园区项目总投资的近90%。
据悉,惠州大亚湾开发区石化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综合实力自2014年起连续4年居“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位。根据三期规划,该石化区炼油、乙烯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4200万吨和505万吨,基本建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范志益表示,惠州炼化一体化基地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前布局,力争打造炼油、乙烯、精细化工及煤气化一体化的世界级石化基地。
集聚发展补齐产业链
“得益于隔墙供应,惠州石化炼油生产出的产品,通过管道、管廊输送到乙烯项目,产品在园区内消化的比例达到了45%至55%。”中海油惠州石化工程专家王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隔墙供应、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大幅降低运输成本,也可以让产业整体效益最大化。
依托产业链上游优势,大亚湾石化区坚持“一核心、三集群”产业发展路径,发展壮大大炼油大乙烯“核心”,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石化产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三集群”。制定石化产业“招商图谱”,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补链、延链、强链招商,吸引石化上下游企业入驻,着力补齐建强产业链,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法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大亚湾石化正在由单一炼油向产业链研发端和中下游延伸。
2012年,巴斯夫造纸化学品(惠州)有限公司在大亚湾开始商业运行,一期项目发展较好。目前,巴斯夫新增投资2.6亿元,项目建成后,生产规模将由现在的10万吨/年提升到20万吨/年,预计产值达12亿元以上,同时填补大亚湾石化区丙烯酸胶乳生产空白。
范志益介绍,2015年引进的行业领先企业伊科思填补了碳五、碳九产业链空白,基本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碳九等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石化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高达90%,化工原料就地消化率达80%,石化下游产业将延伸出一批产能规模超20万吨/年的相关企业,推动世界级石化基地的形成。
石化新城绿色崛起
地下水未检出石化特征有机物,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2017年1月份至8月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4、空气质量优良率98.8%……园区内绿化带环绕,滨海湿地公园连片,白鹭、海鸟翻飞。“只有生态环境好,白鹭、海鸟才会来这里。”多次到大亚湾采访的媒体同行们交流时称:“大亚湾无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
据悉,该区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三个限批”“三个一律不批”,执行“一票否决”,严守环保安全底线,实现引项目、保安全、促环保有机统一。仅2016年,建设项目否决率就高达27%。
范志益说,园区建有全省首座空气特征因子自动监测系统,全天候监测园区40多种石化特征因子;建有233万平方米的石化区防护林绿化隔离带;并在全国石化区中率先开展地下水监测、第三方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查整治等。今年初,获评国家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绿色园区。
近年来,大亚湾区投入近10亿元,为老百姓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启动3条防护林带建设,加紧推进森林公园建设。目前,多元化立体化公园绿地网络基本成形。
大亚湾正吸引越来越多高端项目、高端人才和高价值企业入驻。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大亚湾区委书记张瑛表示,将大力打造经济繁荣的活力湾区、环境优美的魅力湾区、和谐安康的幸福湾区,加快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