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综艺 火得有理
□ 秋 实

电视综艺就像一杯水,把科学这块冰糖慢慢地融化成一杯糖水,让人们更容易、更愉快地接受它

开学季,科技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火了。中央财经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会计学院副教授陈运森对节目中的写诗机器人微软“小冰”大为感叹,并寄语学生“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广东工业大学通信专业要求学生交一篇关于节目的观后感;中国科学院院士、唯一的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说,他希望通过参加《机智过人》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尤其是年轻学子能深入认识人工智能的科学内涵与未来可能的机遇。

可见,这档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合力打造的节目,在高校院所已经有了“自来水”观众。

事实上,火的不仅是《机智过人》,而是科技综艺这一节目类型。从此前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到同为央视节目的《加油!向未来》《未来架构师》,还有湖南卫视的《我是未来》等节目,纷纷选择将人工智能等热点科学议题和晦涩难懂的科学选题用综艺化的方式进行表达,让“烧脑综艺”蔚然成风。

与歌舞杂技等传统综艺类型,以及诗词阅读等文化领域的题材相比,科技综艺无异于“啃骨头”——既要考虑到技术门槛,又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门槛,还要考虑到制作者将两者融合起来的门槛;但和专题纪录、探索发现等传统的科技节目形态相比,科技综艺兼具了综艺的传播效果和长尾效应两大优势。在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看来,科技综艺节目之所以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源于它拓展了电视综艺的资源广度、形态宽度和人性的厚度。

简而言之,科技综艺将高精尖技术用大白话传译给老百姓,叙事模式的贴近性消解了科技的“高冷”感;被赋予综艺感和娱乐性后,科技的传播又有了人性的温度。可以说,这类节目的蹿火,占据了三大优势。

其一,把稳了风向。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此外,人工智能也正处于市场风口。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技综艺可谓顺势而生,刚好与社会热点形成同频共振。

其二,抓准了心理。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是当下的焦点议题。人们迫切想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又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充满好奇和担忧。带着问题和思考探讨人和人工智能关系让节目具有了思辨性,节目传播的过程也是为人们答疑解惑的过程。

最后,找对了方式。从《最强大脑》中的人人对抗、中外对决到《机智过人》主打的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比拼,对抗模式不断创新,主创没有把人工智能放在人类的对立面,而是把它作为人类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来审视自身。作诗等拥有人文情怀的选题,司法和消费等痛点的解决,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人工智能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中国科协科普部传播处副处长黄晓春说,科学仿佛一块坚硬的冰糖,硬嚼它或许会把牙齿磕坏,硬咽下去或许会噎住,但是电视综艺就像一杯水,把科学这块冰糖慢慢地融化成一杯糖水,让人们更容易、更愉快地接受它。

不再是满屏刷脸、吸睛、引流的“小鲜肉”,而是兢兢业业的杰出人类和自信昂扬的科学家,科技综艺在“烧脑”“啃骨头”的同时,也成为国内综艺节目的良好示范。把科学的温度、激情和知识一起传递给观众。人们在消除顾虑、加深思考的同时,也感知到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引领未来的魅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