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三江源区域生态现状。
图② 澜沧江水系现状。 (资料图片)
图③ 位于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 本报记者 石 晶摄
进入秋季,三江源的雨水开始多了起来,走进拥有千湖美景的玛多县境内,藏野驴低头吃草。登上山坡放眼望去,远处的星星海波光粼粼,游人相机拍照的声音惊起草丛里的飞鸟,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在此时定格。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3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区域。曾几何时,“千湖之县”的玛多县湖面萎缩,河水断流,草原退化严重;贵南黄沙头黄沙蔽日,不断吞噬草原、耕地、公路……三江源生态告急。
生态大省 制度保障
在国家顶层设计下,2005年,青海开始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建设项目,针对三江源地区不同的生态问题,因地施策,差别化、综合化保护治理。
中科院评估报告显示,2005年开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后的9年中,三江源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0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建设在延续。2014年1月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二期规划共分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撑配套两大类24项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踏上了新征程。
同年10月份,青海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战略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区。这为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进一步指明了三江源生态保护方向和制度保障。二期保护工程从一期的15.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9.5万平方公里,并将工程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承接转移发展区3个功能区。总投资翻了一番多,达到160.6亿元。
今天三江源什么样?
——水多了。湖泊满溢,离得近的两个湖泊又汇成一个新的湖;
——湿地变大了。云朵飘过下一场雨,涨满了水的湿地再凝成新的湖;
——动物随处可见。藏羚羊成群嬉戏,藏野驴撒腿奔跑,雪豹“夜游”城镇……
科技支撑 全民参与
为了有效开展三江源生态工程监测和评估,青海省环保厅、水利厅、农牧厅、林业厅、气象局等单位共同组成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完成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动态过程的本底工作。
青海省气象局依托地面台站,完善了地面观测站网,构建了天、空、地立体化监测体系,遥感监测、评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气象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并开发形成了6大类23种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业务服务产品,针对三江源、可可西里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布生态气象服务专项报告。
资料显示,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地区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3759.75平方公里,减幅4.54%;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1085.26平方公里,增幅1.02%;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11939.04平方公里,增幅6.82%。监测数据是对草场变化最有力的证明。
肖建设从2003年起长期从事遥感监测工作。他对记者说,随着科技水平和新技术的应用,我见证了通过人工科技干预对三江源的生态改善的影响。
青海省环保厅厅长杨汝坤介绍说,近年,以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基础,青海加快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生态地面监测站网体系、生态综合数据资源中心等基础能力建设。利用卫星遥感、微波雷达、无人机、高清远程视频监测监控、数字通信传输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等手段,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
走进澜沧江源头,在玉树州至杂多县萨呼腾镇境内,公路边上固定式、帐篷形状彩色绘画的垃圾箱成为茫茫草原上的一道风景,沿途隔一段就有鼓鼓的编织袋在路边。杂多县环卫工扎南索南说,那些都是牧民们从山里用牦牛和摩托车托运出来的垃圾,县里的环卫车会定期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
杂多县委书记才旦周介绍,为建立新型牧区垃圾处理机制,县里按照“户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初步实现了牧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目前,日处理20吨垃圾的全省最大环保焚烧炉即将投入使用。
为了使草原更绿、峡谷更美,全民参与共同保护江河源头。
功能重组 统一管理
2015年12月9日,必将是载入三江源史册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又一关乎美丽中国建设的大笔挥洒,又一场巨大的美丽嬗变全新推开。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总面积达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以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形成“一园三区”格局,探索全新的国家公园体制路径。
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三个园区管委会,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
保护和治理,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新的体制试点过程中,在政策制定中,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结合。牧民放下牧鞭、戴上袖章,成为三江源的守护者。截至目前,三江源区域共有9975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在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改善着生产生活条件。
澜沧江园区杂多县昂赛乡党委书记扎西东周说,管护站招录的生态管护员主要从贫困牧户中选择。去年6月份,三江源国家公园推行了生态管护员制度,在政府安排下,贫困户巴丁顺利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他在保护生态的同时,生活也有了保障。
在生活改善的同时,发展契机也多了起来。近两年,杂多县澜沧江大峡谷拍摄到了雪豹的消息不胫而走。
杂多县顺势而为,建立了以雪豹为主题的全域化自然体验基地,吸收牧民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实现订单式管理,已接待10个体验团,每个体验团为每户牧民带来2000元至8000元的收益,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生态好了,牧民富了。一项历时12年的生态工程,在“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得以实施。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更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壮举。国家公园必将成为美丽中国又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