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化营商环境 集聚高端要素
本报记者 顾 阳

开栏的话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提出,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即日起,本报推出“改善营商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国庆前夕,一大波“政策红包”让不少北京企业尝到了甜头。9月27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一口气推出了26项“高含金量”改革举措,相关企业将在投资准入、人才引进、生产经营环境等方面享受到更多便利。

不只是北京,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河南的“三十五证合一”、陕西杨凌农业高新区的“微信办照”等改革创新之举,折射出各地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发展新优势的理念之变。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区域之间的竞争就是营商环境的竞争。

当前,之所以格外强调营商环境,是基于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理性认识,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打造以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为核心的营商环境,已成为各国增强对外资吸引力的主要手段。

从产业层面看,发达经济体在力推再工业化、促进资本回流的同时,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利用其低要素成本优势,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市场的“上压下挤”,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陈其华体会深刻:“过去,外商来华投资最看重的是中国便宜的土地与劳动力成本。如今,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才是吸引外资的最大优势!”

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对吸引各类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推动中国经济从成本优势向以品牌、资本、技术、服务、人才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意义重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副研究员杨长湧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红利”正逐步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也将被“制度红利”取代。这一背景下,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我国在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先后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对利用外资、扩大开放等相关边界进行了进一步拓展。

再次“瘦身”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文件出台,也受到各方广泛欢迎。

营商环境的改善,释放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389家,同比增长10%。其中,高技术行业吸收外资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期发布的《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中排名第二。

优化营商环境,中国成效有目共睹,但差距同样不容忽视。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不仅需要科学前瞻的顶层设计,更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共识,加快推动好政策好举措落地生根,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只有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引导预期,才能在新一轮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召元表示,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扩大开放中与国际一流对标,用差距倒逼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优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