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廉 丹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整个湾区人口达6600多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哪些优势?湾区建设为香港创业者带来了哪些机遇?就此,记者专访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林至颖。
林至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级的一个整体规划,湾区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争力。所以,要从整体考虑,使湾区内每个城市既发挥自己的优势又相互配合,打好“组合拳”。
谈到香港的优势,林至颖认为,一直以来香港都是最国际化、最自由的资金操作平台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的是面向全球的竞争力,香港国际化的航运、物流以及先进的机场、港口运营都可以和湾区内其他城市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区域性航运、物流枢纽。另外,香港是自由港,货物、商品进出,人员、资讯流通都很自由,因而也可以作为大湾区内会展、交流等活动的理想举办地。
香港近年创业风气日盛。据调查,接近60%的香港年轻人有意创业,但碍于高昂的租金及缺乏场地等因素,只有约25%的人能将他们的创业点子付诸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为香港的创业者们提供更广阔的出路。
香港的金融科技发展不及内地城市快速、普遍,也是令香港创业较内地困难的因素,尤其是经营B2C(即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业务。林至颖举例说,在内地,要收取客户费用,支付宝、微信钱包等工具的普及,为营商者带来了不少便利,手续费也不高;在香港,公司想运用“缴费灵”等方式收取客户费用,入门门槛是成立1年以上的有限公司;想通过信用卡收款,亦需要通过银行的批核,而且费用不低。此外,香港银行较为传统,倾向贸易融资,相对内地的银行,愿意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的机会较低。各类投资人往往也倾向投资一些传统或强势行业,香港初创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亦较内地同类企业为少,且估值往往也较低。有研究指出,深圳的早期创业比例是16.04%,较香港高出很多。
林至颖表示,香港市场经济发展较内地早,很多行业的业务模式已根深蒂固,市场内各持份者大都倾向传统业务。但在科技创意项目中,有不少是打破行业供应链内的中介人,直接把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结起来。初创企业作为行业的后来者,要打破原有局面,在香港需要突破的阻力比在大湾区内新兴城市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各有优势,也具备相应的配套措施,能够吸引有潜力的各类初创企业去发展。
林至颖表示,香港创业者可以考虑大湾区,还因为香港与“珠三角”一带的城市文化较为接近,在创业营商过程中,遇到“水土不服”的几率较小。再者,在大湾区内交通网络配套设施快速发展,湾区内不同城市间的流动、与不同客户洽谈变得更方便,每日往返大湾区内的城市将变成很平常的事。“哪里有市场、有环境、有机会,就往哪里去,这是基本营商之道。”林至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