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0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一个月亮 不同的旋律
□ 敖 蓉

同一个月亮,不同的歌曲旋律,体现着多元文化的交汇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1953年,这首著名的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随着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放映被人们所熟悉,并跨越时空传唱到了今天。虽然这首歌曲所形容的月亮并不局限于中秋节的月亮,但是说起和中秋月亮有关的少数民族歌曲,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哼唱起它来。

中秋节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节日,用歌曲来赞美月亮也是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的爱好。不同民族在欢度中秋节时,都有和本民族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习俗,比如蒙古族“追月”、藏族“寻月”、赫哲族“祭月”、德昂族“串月”、彝族阿细人“跳月”、苗族“闹月”……伴随这些传统习俗而来的,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月夜下的歌曲。

《敖包相会》是一首情歌。在玛拉沁夫、海默和通福三位词曲作者的笔下,《敖包相会》不仅让人联想到一轮满月之中,大草原疏朗而清新的生息,还表达了草原上的男女真挚又淳朴的青涩情感。“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蒙古人的月亮天然带着悠扬辽远的草原韵律,而云南少数民族的月亮则满含大山的气息,像清澈的泉水清凌凌地点滴在人们的心田。它就是《小河淌水》。它就是“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这首轻松、优美、抒情的民歌情感质朴自然,富于想象,表现出少女的活力与纯情。可以想象,每当中秋佳节月夜降临,山里的姑娘小伙对起山歌,耳边一定会传来“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的甜美歌声。

其实,对优美旋律和悦耳歌声的喜好,从来不分疆界,不论民族,更不受限于年龄。就像天上高高满满的月亮,照亮着每个人在黑暗中前行的路,温润着每个人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正如著名作家、电影剧作家白桦说:“我对《小河淌水》太熟悉了。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听到黄虹演唱,之后就一直听了50多年……为此我回忆了经历的很多事,翻看了云南的许多史料和音乐资料,感到《小河淌水》很可能不是云南单一民族的民歌,而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晶,是各民族世世代代对热恋着的情人的呼唤。”

同一个月亮,不同的歌曲旋律,体现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的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虽然描写的不是中秋的月亮,却也是月亮给了他莫大的灵感。有人说《半个月亮爬上来》是青海民歌,有人说它是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而王洛宾先生在创作这首歌曲时,不光收集了大量西北地区的民歌素材,还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吸收了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这首佳作最终体现出音乐作品越简单越容易动人的规律。

月亮传递给人们的情感,不光是爱情,还有家国情、兄弟情等种种情谊,这些千丝百缕的思绪每到中秋之时,就格外打动人心。正如那一首《十五的月亮》,它同样是一首熟悉的民歌,它用“祖国昌盛有你的贡献,也有我的贡献;万家团圆,是我的心愿,也是你的心愿”来传情达意。

词作者石祥说,每天他都去爬香山,有一个夜晚,他在山上看到皎洁的明月,顿时想到白居易爱月成痴,留下了不少佳作。于是石祥想,月亮太美好了,将来我也要写一首和月亮有关的歌词。后来,当石祥想为可亲可敬的军嫂写歌时,月亮恰巧“照”亮了他的灵感。

和月亮有关的民歌不胜枚举,这些优美动听的歌曲,让我们在这个中秋之夜感怀着人间的温暖,并年年岁岁传唱下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