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们能否穿上机器人做的牛仔服?一身蓝色牛仔工装的邓建军说:“‘中国制造’正大步迈向‘中国智造’,我们正在做智能转型,尝试‘机器换人’,寻找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邓建军,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敢于向进口设备“开刀”,敢于挑战世界纺织行业难题,突破了牛仔布生产过程中的色差、缩水率等技术瓶颈,打响了“中国牛仔布第一品牌”。
“技术改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邓建军总说,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工艺,结合本国国情不断改造创新,创造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
做牛仔布的邓建军,是这个行业的著名“牛人”。工友们还清楚地记得他最初做的一件“牛事”——1990年对染浆联合机的初次改造。
把白色棉纱变成或蓝或黑,甚至彩色的纱线,需要一种关键设备——染浆联合机。长期以来,在这种机器生产过程中间需要更换经轴,换一次经轴必须停一次车,每停一次车就会产生300多米染色不均的废纱。对此难题,国内外同行业无人能解。当时刚刚工作2年、还是一名维修电工的邓建军,决心攻克这道世界难题,把染浆联合机改造成连续生产不停车的“永动机”。
他走访国内专家,查阅相关书籍,提出在原有设备中加入存纱架的设想,花了1年的时间和工友一起做电气控制设计,又花了两三个月调试完善,终于打破了染色换轴须停车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连续生产不停车。随后,邓建军又同工友们一起,陆续对染浆联合机进行了4次改造,为企业创造了3000多万元经济效益。
“要带着问题去学,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文凭而学,要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现场操作中。”他说。
工作29年,邓建军一直是工友中技术攻关的“领头羊”。他自己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总监,还培养了一批专业型技术工人。1994年创建的“邓建军科研组”,2008年发展成“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现有18名成员,先后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实施技术创新项目近500个,给企业创造了8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作为来自基层的工人代表,邓建军参加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并当选为十九大代表。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工人身份,关心产业工人的利益。他主导研发的自动化料系统,其初衷就是为了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操作环境。
化料是牛仔染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传统方式是人工投料、放水化料。不仅费时费力,还会产生粉尘污染和染料的浪费。2014年,邓建军决心设计一种自动化料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完成集中化料。
他带领团队成员前前后后花了10个月进行实地调研,走访纺织设备、化工设备、染化料生产、电子电气仪表类厂家,综合电化学、计算机控制技术、染色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经过2年左右的研究,一次次在近40℃的车间调试,每次一待就是2至4个小时,终于完成了自动化料系统的正常运行。目前这套系统已应用于企业的5条染色生产线,年节约生产成本1000多万元。
文/新华社记者 周思雨 朱国亮
(据新华社南京10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