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是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治理方案协同促进的重大科技工程,更是重大民生工程。”日前,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组长、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攻关项目启动大会上说。这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实施方案。
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治理展开攻关。会议确定由环保部牵头,开展科技、中科院、农业、工信、气象、卫生、高校等多部门和单位协作的集中攻关,汇聚跨部门科研资源,组织优秀科研团队,聚焦重点、创新机制,形成业务统一平台。
“开展攻关工作要做到‘说得清’和‘让老百姓心里清楚’。”李干杰提出,通过集中攻关,定量化、精细化弄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形成整体系统的科学认知;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普宣传,做好面向公众的科学解读,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共识和合力。其次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眼于整体和系统解决区域大气环境问题,统一调查方法、质量控制、数据管理,探索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技术体系。同时,要坚持为管理决策服务,紧紧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这个核心,服务支撑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的大气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帮助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做好成因分析并提出决策建议。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共有四大专题28个子课题。四大专题分别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排放现状评估和强化管控技术;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
李干杰强调,要以攻关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快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可持续的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平台。发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技术核心和枢纽作用,联合环保系统和相关部委直属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保障攻关工作高效实施;建立“包产到户”跟踪研究机制。成立28个跟踪研究专家团队,对“2+26”城市进行驻点指导,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统一的仪器设备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突破仪器设备共享难题,解决科研数据共享和管理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