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亮城市之光 书写城市之美
格尔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格尔木城市一瞥
妖娆的高原风光
崭新的LED节能路灯
蓝天下的光伏城熠熠生辉
长江源村的藏族少年
志愿者在清理街道

在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有这样一座神秘而又神奇的城市,这里被誉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青海省格尔木市。自1954年建政以来,30多个不同民族的群众聚集于此,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了格尔木特有的、独有的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

多年来,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格尔木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同时,连续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连续8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跻身全国百强县第49位……不胜枚举的荣誉为格尔木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神热土铸就城市灵魂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将手里的铁锹深深地插在了茫茫戈壁的土地上,语重心长地说:“我的帐篷扎到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做格尔木的第一代人。我们喜欢城市,更喜欢自己亲手建起来的城市,我们要在这里建一座花园般的城市,我们要在青藏高原开辟一条通往西藏,北连甘肃、新疆的平坦大道。”就这样,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开拓者们的歌声中,戈壁荒滩绵延成了一幅美丽而独特的锦绣画卷。

而在修筑青藏公路时所体现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顽强拼博,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也从此成为了格尔木市文明发展的精神底色,成为每一个格尔木人所弘扬和传承的精神食粮。

如今,代表“两路”精神的将军楼主题公园,见证盐湖发展的盐湖博物馆,还有青海油田公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见证了格尔木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留存着格尔木精神热土所滋养的每一种精神、每一种传承。

借助东风塑造城市形象

格尔木市坚决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要求,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主动承担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3.9%。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等工程如期完成,二期及城市周边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快推进,国家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农牧民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和收益机制逐步完善……全面落实河长制,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国家终期验收,全省首部县级地方性湿地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得到巩固,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牢牢抓住发展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转了经济持续下行的不利局面。2017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9.9亿元、增长8.3%,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5.7%、较去年同期增长4.8个百分点;1—7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9亿元、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1亿元、同口径增长14.2%。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格尔木人更加追求精神和文明的提升,结合实际情况,举全市之力,积极投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掀起了文明城市创建大宣传、大培训、大整治、大提升热潮,城市文明形象显著提升。

内外兼修点亮城市之光

1999年,格尔木市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后,积极创造条件,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市民素质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优良、服务工作优质、基层社区文明、文化事业繁荣的总体要求,在机制改革创新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宣传发动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保障激励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尤其近年来,格尔木市着力于外塑城市之形和内铸城市之魂,打造城市品牌。

在外塑城市形象方面,集全市之力,推动城市脱胎换骨。2015年,实施园林绿化项目17个,投资7340万元,新增绿地约231公顷;2016年,实施林业及园林绿化项目34个,新增林地约273公顷、城市公共绿地约5公顷。安排资金7048万元,整治环境卫生突出问题。强化治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马路市场、“牛皮癣”等问题。加快“天网”工程建设,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加快城市建设,坚持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实现“双提升”。1700套城镇保障房、240户农村保障房有序推进,新区完成投资5亿元,人民路道路工程全面贯通。

在内铸城市之魂方面,格尔木以“文明格尔木”为总抓手,对企业经营人员,强化“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教育,对市民实施“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通过宣传廉福章、尕布龙、陈永洁等先进典型,印发《格尔木市民文明手册》等资料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对青少年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校园、进头脑。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除陋习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在窗口单位工作人员中开展“文明行业”和争创“文明窗口”活动。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围绕扶危济困、社区服务等工作,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实效化。通过不懈努力,全市市容市貌极大改观,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

提升幸福书写城市之美

几年来,格尔木市按照“高点站位、把握机遇,放大体量、扩大规模,加快建设、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思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承载能力,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升整体形象,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在建设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和谐宜居的青海西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2016年,格尔木市千方百计增加民生领域投入,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战,筹集整合资金1.8亿元,推出7个脱贫攻坚计划、10个精准扶贫举措,使16个贫困村、278户809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摘帽条件。同时,格尔木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住房保障投入的政策机遇,集中建设廉租房、保障性住房,保障民生。2011年至2016年,全市共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住房13785套,总投资26.13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

目前,格尔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4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里程达183.77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31.98平方米。全市日供水能力达19万吨,城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燃气普及率达9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城市园林绿化总面积达到67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75.9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91平方米。

2014年至2016年,格尔木市文化事业支出达2.0274亿元,重点投资建设图书馆、博物馆、藏区电影院、村级文化活动站和活动室、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馆等项目,新挂牌成立图书流动服务站15处,为14个村增配文化设备,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多年来,格尔木市持续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扶持、引导和管理,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助学”、以“爱我江河源,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志愿者林”种植、乡村小学“爱心阅览室”筹建、“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受到了市民的赞扬和喜爱。

同时,格尔木市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全过程。通过开设专栏、拍摄主题短片和在主要街道设置广告牌等,广泛宣传最美人物和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在公益广告内容设计上和表现形式上,推陈出新,简单易懂的广告内容既传递了信息,又令人赏心悦目。在覆盖范围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在格尔木市的各个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中小学、幼儿园,从车站、机场到广场公园、博物馆,从建筑围挡、城市大屏幕到楼宇电视、公共宣传栏等各类载体,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活动开展上,全市近300个文明单位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美德故事、身边好人事迹,以歌舞、小品等形式表现出来,使老百姓喜闻乐见。

街道更加整洁了、商铺更加规范了、市民更加文明了,交通秩序更加井然了……“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成为每一个市民日常生活中的自觉和习惯。点滴之处方显城市之美,满意程度体现幸福程度,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格尔木市将通过一系列工作举措,让这座戈壁滩上的“绿洲”变得更加干净、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文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