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337调查”,先要认清本质——“337调查”就是美国排挤竞争对手的手段。
有些人对“337调查”有误解:认为企业遭到专利诉讼是因为实力不强,自身知识产权有缺陷。事实并不尽然,发起调查并不一定意味着被调查方存在侵权或其他不正当行为。当年HTC被苹果公司起诉,导致了部分产品在美被禁售,市场开拓遭遇打击。恰恰是因为HTC在美国市场的成功,占领了美国智能手机市场销售冠军的宝座。国内很多智能手机也有类似遭遇,发展初期往往很顺利,一旦做出声势,各种诉讼就接踵而至。
“337调查”针对的大多是高技术产业,它是各国的产业高地,为了保持美国自身竞争优势,美国经常动用这一手段对外国企业发难。
从近年来中美经济发展形势看,贸易领域的摩擦在上升,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遭到“337调查”并涉及中国企业的共立案14起,涉案公司高达77家。被调查领域包括医药、医疗器械、IT电子、半导体、新能源产品、电商平台以及钢铁等领域。在“337调查”被告席上,既有华为、中兴这样的知名企业,也有不少新兴企业。
交通运输设备中涉及的主要是电动平衡车。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平衡车出口量曾达到1200万台,6个月出口规模达400亿元,60%的出口市场面向美国。正是这样的销售额触及了“337调查”的容忍极限。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升,以及对海外市场风控能力的增强,对“337调查”不再是束手无策,其中不乏胜诉案例。比如,中兴通讯连续4次获得美国“337调查”终裁胜诉。
面对频繁的“337调查”,业内资深人士指出,积极应诉非常重要。应诉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带给应诉方不小的成本。从长远看,这样的付出值得。因为“337调查”打击的是全行业整体利益,像平衡车面对的普遍排除令没有时间限制,不应诉就等于像“沉默的羔羊”,任人处置,将整个产业拱手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