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生态文明建设“先锋树”
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 刘海莹

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造林时,会先栽上一些适应性强的树,为其他树种落地生根创造条件,这些树被叫作“先锋树”。在塞罕坝人心里,老书记王尚海就是一棵永远挺立的“先锋树”。

1962年,40岁的王尚海是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塞罕坝林场组建,组织上派他担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建场头两年,由于造林成活率低,加上生活艰苦,人们情绪一度很低落。王尚海穿上老皮袄,骑上黑鬃马,带着技术人员跑遍了塞罕坝的山山岭岭,仔细研究那些残存的落叶松。他和大家一起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睡在离漏风的草帘子门最近的地方。他和大伙一起,憋足了劲,一定要把树种活,一定要把林场办下去!

最终,马蹄坑大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开创了中国高寒地区机械栽植落叶松的先河。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在任期间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1989年,68岁的王尚海病逝。遵从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马蹄坑。伴他长眠的那片落叶松林,如今被叫做“王尚海纪念林”。

塞罕坝原来没有樟子松。樟子松的家乡在大兴安岭,它耐寒、耐旱、耐瘠薄。1965年春天,后来曾担任过省林业厅厅长的技术员李兴源开始试验引进樟子松。育苗必须用农家粪做底肥,他就在路上捡拾马粪驴粪,甚至去附近公厕掏大粪。松芽出土时最怕鸟来啄苗,他拿着铜锣,在苗圃周围使劲敲。一试三年,终于取得了樟子松引种的成功,如今,樟子松已成为塞罕坝第二大树种,解决了干旱沙地造林的一大难题。

1984年,我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到了塞罕坝,成了“林二代”。在我的心中,我的入党介绍人王凤明,就是我身边的一棵“先锋树”。工作十几年,王凤明的工作岗位换过四五回,最苦、最偏远的林场他都干过。我曾问他,刚干出成绩就调离,你一点想法也没有?他憨厚地笑着说:“我是个党员,党让干啥就干啥,干啥也得干好!”

2005年,一位工人在清理水井时遇险,他第一个跳下井去救人,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0岁。他这一生没有说过一句感天动地的话,但在我心里,他永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对塞罕坝建设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让三代塞罕坝人备受感动,无比自豪。生态文明建设在总书记心中分量有多重,塞罕坝人肩上的担子就有多重。中国梦,需要更多的“中国绿”,我们将牢记重托,不负使命,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在绿色发展的新征途上,当好“先锋树”,再创新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