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重要指示引起强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在各地方、国有林场和林区、广大林业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大家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为榜样,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牢记使命担当,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这是55年来塞罕坝林场始终不变的职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塞罕坝林场第一代职工赵振宇非常激动:“建场初期,我们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经受住艰苦条件的挑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今天百万亩人工林海。不折不扣完成好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建设任务,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我们无尚光荣,再苦再累我们也无怨无悔。”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三代塞罕坝人的接续奋斗充分证明,只要以坚定的恒心和毅力加快推进生态修复,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一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距离。搞生态文明建设,特别需要塞罕坝人那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硬的举措,早日把京津冀建成更加耀眼的绿色明珠。”

“茫茫荒原完全可以变成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完全可以变成金山银山。”中央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表示,站在生态文明建设新起点上,要通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创新产权模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等措施,加快美丽中国建设。

地处西北地区的宁夏,东、西、北三面被沙漠包围,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一半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说:“我们要借鉴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弘扬塞罕坝精神,从今年秋季开始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到2022年全区将完成营林造林任务500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16%的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贵州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乡丁家溪村造林大户刘洪喜10年间造林1200亩,又带动20多户村民自发造林4000多亩,并发展林下养鸡、养羊等产业,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我们也像塞罕坝一样靠种树重新恢复植被,并因此改变了生存命运,求得了长远发展。”刘洪喜说。

弘扬创业精神,让祖国大地披上绿装

春华秋实,塞罕坝今年春天在石质荒坡种下的樟子松,正越长越壮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抓住改革奋进的发展期,实施攻坚造林计划,植绿最后的荒地。”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说,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这几年一直从事攻坚造林的塞罕坝林场职工范冬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每个塞罕坝人都无比自豪、干劲十足。“在石质荒坡上种树,可能比前辈在平地上种树还要苦,但我们绝不会放弃,要一棵接一棵地种,早日让绿色铺满塞罕坝。”

绿色事业,既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艰苦的事业。

对塞罕坝生态建设的历程,甘肃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感同身受。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郭万刚的父亲就在八步沙植树造林,是当地有名的治沙“六老汉”之一。今年66岁的郭万刚参与治沙也已经35年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八步沙林场完成了20多万亩治沙任务,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长满了花棒、梭梭、刺槐等林木。“生活在沙漠边的人,对生态变化的感触更深。只要还能动,我们就会治沙不止。”郭万刚说。

“目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西部地区还缺林少绿,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全国剩余的宜林荒山荒地60%分布在像塞罕坝这样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才能进一步改善全国生态状况。

“在塞罕坝精神的激励下,造林绿化在河北大地蔚然成风。”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全省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壮大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后,生态脆弱地区和大江大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像塞罕坝那样,新建一批百万亩以上的规模化林场,集中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争取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张建龙说。

坚持绿色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这个夏天,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来塞罕坝的游客比往年增多。在靠近塞罕坝林场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羊场村,村民赵虎开办的农家院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客人。“过去生活来源主要靠种地和放牧,现在虽然禁牧了,但越来越多的绿树成了我们致富的‘摇钱树’。”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吉林省西部的向海保护区,当地百姓也有世代放牧的传统,保护区内天然林面积由1.9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7000公顷。吉林省从2016年起实施保护区移民,通过禁止违规放牧,从羊口中“夺回”12万亩固沙林地,并通过推广圈养让百姓找到了新出路。

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多年来居全国前列。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区位发生变化,一些商品林被划入重点生态区位禁止砍伐,林农一度面临守着满山林木却不能变现的尴尬。为破解“保了生态、饿了肚子”难题,福建省2015年率先在部分重点生态区位开展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绿色发展,就要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要以塞罕坝林场为典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深入研究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各地改革任务尽快落实。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从塞罕坝这个缩影可以看到,只要坚持绿色发展,中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一定会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

文/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