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六盘水:
体育赛事助力城市转型
本报记者 李华林

今年35岁的“跑友”黄天祁是贵州省六盘水市一位马拉松爱好者,连续几年在家门口参赛,他对家乡近年来的变化感慨良多。“以前土、脏、灰的煤炭城市,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来此游玩。”

对于六盘水而言,转变更直观地体现在名称上: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六盘水曾经因煤矿、钢铁而兴,又因传统工业下行而经济增长减速。近年来,这个传统资源型城市尝试转身,喊出“中国凉都”的口号。可“凉都”叫了好几年,名气依旧只在省内响亮,与此同时,许多打着“夏季避暑”旗帜的城市轮番登场,争抢市场。在此情况下,六盘水决定另辟蹊径,通过举办“夏季马拉松”比赛,以体育产业为突破口,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2013年,第一届六盘水马拉松举办,此后,六盘水连续4年举办夏季国际马拉松赛。世界各地的“跑友”前来参赛,六盘水市市民也走出家门,积极奔跑,比赛成为城中盛事。借助马拉松赛的热度,六盘水在群众性赛事中不断探索,体育产业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举办滑翔伞、山地自行车、汽车越野赛等;推广布依族砸石头、母猪棋、苗族花棍舞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布依族“六月六”、彝族火把节等民族特色体育品牌赛事。除了大型活动外,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广场舞等普及性广、市场空间大的群众性运动也渐成气候。

南来北往的游客为这些体育活动驻足。六盘水市副市长张涛说,体育平台可以将文化、教育、旅游等行业深度融合,互相借力,培养活跃人群,带来新的消费。“在六盘水,推窗就是绿、抬头就是蓝、出门就是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77%,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夏日平均气温仅19℃。”六盘水多样的自然资源禀赋蕴含着体育、旅游充分对接的可能,转型并非生搬硬套。事实也证明,“体育+旅游”这条路走得恰逢其时,六盘水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901.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4.65亿元,位居贵州省第一。

从工业立市到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折射出城市转型的思路之变。如今的六盘水,站在了较高的起点,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来自世界的客源群体,需要面向世界的交通体系、旅游集散体系和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和公共服务配套,这些都需要更长时间、更多方面的努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