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 阳
“横向,第一行是总架构文件,第二行是按日期办结的近期工作;纵向,第一列是上报上级文件,第二列是办公条线信息……”一大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工作组关员张黎辉准时打开办公电脑。尽管电脑桌面被各类文件夹塞得满满当当,但张黎辉总能从“凌乱”的桌面上迅速找到需要的材料。张黎辉笑言,“乱中有序”是他在自贸区工作3年多来的真实写照。
2013年9月份,上海自贸区成立。张黎辉主动请缨,成为自贸区海关工作组的一员。到岗不久,他就发现,上海自贸区货运卡口前,货车经常大排长龙。张黎辉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有些无奈地说:“主要原因是过卡手续过于繁琐,司机需要拿着纸质单证在自贸区办公楼里‘2上2下4敲章’地来回跑好几趟。这么一来,办好手续最快也要6分钟。”
为了将通卡时间控制在1分钟内,工作组成员们集中起来“头脑风暴”。经过讨论,工作组认为,卡口管理可以像ETC一样,实现从车牌号、集装箱号、关锁号到车辆载重一系列信息的自动识别、比对。
“思路有了,可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很大,既要考虑设备匹配,还要兼顾到车辆通行效率。”张黎辉回忆说,面对一系列问题,海关工作组关员们选择了“再上前一步”——为了梳理清楚业务流程,就把visio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技巧烂熟于心;为了取得设备集成的第一手测试数据,便轮流蹲守在卡口五天五夜;为了场地改造早日完成,每个人都身兼设计师、监理、包工头数职,日夜巡逻工地。
“有一天在夜间施工过程中,工人突然挖到了燃气管道。我们一边赶紧做好疏散工作,一边请专业人员来解决。所幸,后来查明那只是一段废弃的管道,有惊无险。”张黎辉谈起那次经历时仍记忆犹新。2个月后,自贸区货运卡口大排长龙的景象消失了,过卡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10多秒,通车能力大大提升。
3年来,张黎辉先后参与了上海自贸区海关中央监控平台、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保税区域拓展口岸功能等重要课题的研究与规划,参与推进了自贸区“单一窗口”、智能化卡口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在上海自贸区工作3年,我越发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张黎辉坚定地说:“因为,改革创新之路就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