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学术论文撤稿成为媒体报道的热词,先是相关部门宣布《肿瘤生理学》集中撤稿事件事实已经查清,接着韩春雨团队在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术》网站上发表撤稿声明。一时间,网友关于学术期刊撤稿讨论热烈。
四川网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着造假吗?
主持人:科学研究有了数据、形成论文并通过同行评议发表,通常意味着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初步承认。但这并不是终点,论文发表后,各国同行会根据论文中的描述来重复实验,如果不能经受这一检验,研究成果就会受到质疑。
论文的关键成果不能被重复,这可能是学术失误导致,也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前一种情况的撤稿,是学术研究的自我净化、自我纠错,是正常的,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撤稿;对于后一种情况,则涉嫌学术造假,应该被追究责任,接受相关部门的处理。
天津网友陈小浩:撤稿事件屡掀风波,为什么会频繁发生学术造假?
主持人:在集体撤稿事件中,除了期刊重复发表的论文以及期刊自身错误撤稿的论文外,的确存在一些论文涉嫌造假,包括提供虚假同行评议,而且少数作者还存在数据造假和代写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环境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与此同时,一些第三方中介机构唯利是图,以提供服务为名,行论文造假之实,毒化了学术生态。对此,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江苏网友彩虹:矫正学术造假风气会采取什么措施?
主持人:据介绍,科技部、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将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将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临床医生职称改革试点工作。科技部牵头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将更好发挥议事决策、组织协调作用,推动相关学术机构完善学术期刊跟踪监测机制,加强科研学术领域诚信建设与联合奖惩,协调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维护求真务实的科研环境和良好学术生态。
此外,对数年来的论文集中、大规模撤稿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负责任的。有关部门也将推进期刊预警制度,对管理不规范的国际期刊预警。
(本期主持人 杜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