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罚治“老赖”的网越密越好
房清江

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北京法院执结标的480余亿元,拘留331人次,限制出境2069人次,限制高消费17854人次。经过协调,目前已顺利实现北京房产在全国范围内的网络查询,通过支付宝查询被执行人联系方式和住址的功能也已正式开通。此外,失信被执行人在本市购置机动车也即将受到限制。

治理“老赖”是一个令人头痛的话题。如果惩治“老赖”办法不多、软弱乏力,违信受益所呈现出来的“破窗效应”,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老赖”无视法院判决,在具备偿还能力的情况下,拒不履行清偿义务,是对司法权威的蔑视,也是对司法公信的伤害。

为了杜绝社会失信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有力措施。2010年10月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颁布施行了《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对被执行人特定行为作出限制,追究其权利成本,倒逼其履行清偿义务,让“老赖”一处失信、处处受阻。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修改限制高消费若干规定,将限制高消费的范围扩大到九大类型。2016年6月,国家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对“老赖”的治理实现了由法院一家的事转变为全社会联合惩戒。

在全社会的联合惩戒之下,“老赖”乘不了飞机、坐不了高铁、开不了公司等,这些举措倒逼其履信的力度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各部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让“老赖”个人财产信息、住址信息等变得相对透明。比如,北京市人民法院协调实现了86家银行、支付宝相关信息的查询,给更严厉的司法惩戒创造了条件,还大幅度降低了执行成本,强制支付、冻结、扣押等执行手段越来越灵活、便利。这表明,治理“老赖”的网越密越好,对“老赖”的全面信息掌握越容易,治理的成本就越低,对“老赖”的强制与限制措施越多,违信的社会成本就越高,发挥的震慑作用就越明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