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经典 缘何动人
文 心

“北上,北上,铁血雄心,谁可阻挡……”大幕升起,一曲雄壮的合唱“北上”立刻将观众带回硝烟弥漫同时又高扬理想与信念的长征年代。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终于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传播主旋律的正能量歌剧竟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六场票全部售罄,让制作出品方都始料未及。是什么让这部红色经典如此引人关注?

答案显而易见,是旋律优美动听的民族音乐,是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是充满历史质感和现实代入感的舞台呈现,是理想信念的高扬以及经演员们精雕细刻的深厚情感。

《金沙江畔》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长征故事。红军北上抗日途经金沙江畔,想要阻碍红军北上的民团司令仇万里假扮红军,抢了桑吉土司的女儿卓玛,欲挑起红军和藏人的矛盾。在团长金明带领下的红军先遣团救下卓玛。红军用严明的纪律和民族政策消除了卓玛的误会,并赢得桑吉的信任成功借道,使红军主力得以继续北上。

作曲家雷蕾为剧中主要人物谱写的咏叹调与重唱,充满了戏剧张力与情感力量。为了采集原汁原味的藏族音乐素材,雷蕾登上迪庆香格里拉海拔4500米的雪山,在康巴汉子与康巴姑娘的弦子、歌声与舞蹈里感受浓郁的藏族风情。

在舞台呈现上,导演廖向红着力体现红军长征的“跋涉”感,伴随贯穿全剧的红军“北上”主题,展现出长征精神的力量。舞台实景和多媒体投影完美融合,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金沙江的浩瀚、黑堡崖的险峻、幽谷奇境的壮美,以及火烧金沙城的惊心动魄和刑场上的残阳如血,也通过富有厚重感与历史感的舞台视觉,体现出红军艰难跋涉与康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真实“质感”。

正是依靠这样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金沙江畔》将红军的长征精神由内而外塑造出来。其实,这部歌剧是国家大剧院继《方志敏》《长征》之后推出的“红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三部歌剧有个共同点,就是大受欢迎。《方志敏》赴江西巡演,观众反响热烈,演出结束后迟迟不愿离去;《长征》两轮演出,售票都是提前十几天告罄,上座率达到100%。

“红军三部曲”的“一票难求”,证明了红色题材舞台作品在广大观众中依然具有相当高的美誉度。这些极具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喜爱。这是民族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