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龙江省伊春市民生小区25号楼杨德均的家,屋子整洁明亮。“幸亏棚户区改造,要不我们还住在原来那间小‘憋屈’房。”杨德均高兴地说。他家原来住的房子只有33平方米,老两口住厨房,姑娘、儿子一家人都挤在一起住。抽签选楼那天,杨德均选中二楼中厅,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喜迁新居。如今,像杨德均家一样,原金山办东兴社区的130多户居民都受惠棚改,住上了新楼。
被誉为“中国林都”的伊春市棚改前,大量职工住房极为简陋,房屋以板夹泥和半简易砖木结构为主,年久失修,近80%住户无自来水,普遍存在供电线路老化,排水设施缺乏等问题。经过近9年持续棚改,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至2016年末,伊春市共改造棚户区32.8万户、1846万平方米,其中林业棚改28.5万户、15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06亿元,其中林业棚改完成投资232亿元;已竣工入住30万户、1698万平方米,惠及人口74.7万人。
伊春市让棚改“一篇文章”产生惠民生、带城建、促产业、兴旅游、保生态五重效应,最大限度地释放棚改叠加能量。
惠民生。棚改是最大的惠民工程。伊春棚改以来,人均居住面积由2008年棚改前的13.6平方米提高到27.8平方米。每个棚改户财产平均增收8万余元。
带城建。伊春借棚改契机,坚持“生态为魂、欧典为形、旅游为绳、宜居为本”的理念,“三供两治”全面提速,地下管网提档升级,华能热电“双投”并网,兴安湖净水厂开工建设,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从无到有,红松体育馆、林都体育场、奥林匹克公园、汇源国际会展中心、物流中心建成投用。伊春正朝着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目标迈进。
促产业。伊春以棚改为牵动,采取土地置换、异地安置等办法,将与企业、园区混杂在一起的棚户区整体搬迁,为替代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棚改后共腾空土地1870万平方米,用于园林绿化和发展森林食品、旅游地产等项目。涌现出一批生态农庄、沟谷经济、山庄经济,催生了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打造翠峦森林生态食品产业园区、铁力工业园区、嘉荫跨境经济合作园区,推动了产业链条化、集约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
兴旅游。伊春利用棚改腾出的净地,集中打造以全域旅游为目标、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符号鲜明的特色小镇、特色山庄。推进旅游公寓、旅游产权酒店项目开发,促进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会议会展、养老养生、旅游地产转型升级。现已完成旅游观光道沿线公路两侧危旧房搬迁1万多户。
保生态。伊春对全市218个林场重新规划,完成撤并林场(所)55个,将山上1.4万户居民、3.5万人迁往中心林场或区局址。同时,推广使用生物质半汽化炉、生物质燃气为主的新能源及电采暖、地源热泵、液化气等多种生活用能方式,每年减少木材消耗80万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