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善信托管理办法》出台——
慈善信托迎来好时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艳军

▲ 《慈善信托管理办法》解决了部分慈善信托发展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提高了慈善信托的可操作性,可促进慈善信托更加规范化发展,树立公信力

▲ 监管部门需在落实《慈善信托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更多关注慈善信托的运行和慈善目的实现的效果,引导更多社会资源通过信托方式开展慈善活动

自慈善法实施以后,慈善信托不断发展,慈善已从救灾、扶贫、医疗等向教育、环保、科技等更广泛领域发展。为规范慈善信托,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中国银监会、民政部近日联合印发《慈善信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慈善信托规制体系基本建立,也意味着慈善信托发展将进入新时期。

管理运用更专业

“当前,我国慈善信托的信托财产仍以货币资金为主,受托人也主要为信托公司,以慈善组织为单一受托人的慈善信托比较少,还有一些慈善信托是由信托公司和慈善组织共同担任受托人。从目前已备案的慈善信托看,有约三分之二左右的慈善信托于2016年9月至12月备案,今年1至7月慈善信托备案速度有所放缓。”国投泰康信托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和晋予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管理办法》出台将促进慈善信托规范发展,并推动慈善信托财产管理运用更加专业。

华融信托研究员袁吉伟说,《管理办法》解决了部分慈善信托发展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提高了慈善信托的可操作性,可促进慈善信托更加规范化发展,树立公信力。

“《管理办法》不仅对慈善信托受托人等当事人提供了规范性操作依据,还对相关部门备案和监管提供了统一的规范要求,有助于改变之前各地备案慈善信托过程中尺度不一的情况。《管理办法》还突出不同受托人的专业作用,特别是在慈善信托财产管理方面突出了信托公司的专业性,有利于慈善信托财产的保值增值。”和晋予说。

慈善信托的设立是为了实现慈善目的,《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慈善信托财产及其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仅捐赠部分信托本金或者仅捐赠信托收益的全部或一部分不能称其为慈善信托,民政部门也不会予以备案。”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张永说,慈善信托采用双受托人情况下的备案事宜也得以明确,解决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财产登记等问题待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慈善信托实践还面临税收优惠、信托财产登记等方面的问题,在财产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也面临一定风险。

“设立慈善信托不能直接落实税收优惠,还需要借助慈善组织开具捐赠发票来解决,拉长了环节、扭曲了模式、增加了成本。对于非货币财产设立慈善信托,信托登记所起到的安全、公示、对抗第三人等法律作用更为重要,但目前在法律制度上,我国并未建立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和晋予说,目前,多数慈善信托规模较小,受托人、监察人包括项目执行人收费较低,甚至不收费。这在慈善信托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长期低收费甚至不收费,将导致慈善信托的发展难以持续。

和晋予表示,《管理办法》的出台解决了慈善信托发展中的部分问题,如统一备案和监管尺度、明确监管部门分工协同、促进慈善财产专业运作等,但在税收优惠、信托财产登记等问题上仍没有突破。

从风险看,“在慈善信托财产管理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风险管理,避免出现财产损失。慈善信托的全部财产和收益必须全部用于慈善事业,也就意味着慈善信托的收益分配必须符合信托文件约定的慈善目的。在实践中如何确保慈善目的的实现,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晋予说。

促进健康发展

为促进慈善信托规范发展,《管理办法》提出了不少促进措施。如,信托公司开展慈善信托业务免计风险资本,免予认购信托业保障基金等。和晋予说,在监管评级方面,银监会对于开展慈善信托的信托公司有一定加分,这也是监管部门给予信托公司开展慈善信托的促进措施,将会促使更多信托公司关注慈善信托、开展慈善信托。

“慈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从目前看,慈善信托参与人群多定位于高净值人群或者资金来自于基金会,未来还需要加强慈善信托知识和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更多普通大众了解和认知慈善信托,让慈善信托更接地气,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袁吉伟说。

今后慈善信托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晋予说,相关部门需推动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监管部门需在落实《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更多关注慈善信托的运行和慈善目的实现的效果,引导更多社会资源通过信托方式开展慈善活动;作为慈善信托的受托人,需加强自身受托管理能力建设,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规范化、阳光化、专业化地开展慈善信托,通过良好的慈善信托受托管理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效应。此外,袁吉伟强调,也要警惕利用慈善信托的名义从事非法集资、洗钱等活动。目前,《管理办法》对委托人和受托人等当事人已有明确要求,未来也不排除根据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约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