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金融业内部失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需要从优化结构入手,更加清晰地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优化结构,是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金融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具体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融资功能日益完备;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实现常态化;信贷供给“有进有退”,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但也要看到,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金融业内部失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如间接融资占比较高、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部分金融机构偏离主业等。
为此,需要从优化结构入手,更加清晰地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
优化结构,需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拼数量、拼速度的粗放式老路已走到尽头,金融业也需要改变过去拼规模、垒大户的做法,抛弃“速度情结”,改变同质化经营模式。
具体来看,金融业应更加关注自身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匹配度、支持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果;各家金融机构应找准自身定位,针对实体经济的不同需求,探索差异化、特色化产品,提升服务的契合度。
优化结构,需要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6月末的社会融资存量规模中,企业债券余额占比10.6%,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7%,直接融资占比仍较低。
为此,要下决心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链。其中,要补足直接融资“短板”,把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优化结构,需要优化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除了发展直接融资,还要优化、调整间接融资结构,由于目前银行业总资产占我国金融资产90%以上,银行业的内在活力对于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民营银行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已有15家民营银行获准开业。下一步,要加快完成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完善中长期融资制度,满足准公益性产品和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其中,地方中小银行应立足当地,心无旁骛地服务小微企业,做金融服务的“补充者”,与大型银行形成合力。
优化结构,需要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有进有退”改善信贷供给。作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银行业要继续围绕“三去一降一补”调整信贷结构,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强实抑虚。
同时,还要把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应继续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目前,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均已在总行层面宣布挂牌普惠金融事业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95%的行政村。发展普惠金融,要以机制改革为关键,以畅通服务路径为重点,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