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劲松中社区:
让垃圾分类“智慧”起来
本报记者 熊 丽 实习生 刘乔莉

6月13日下午5点,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中社区六区的王向阳趁着遛弯的工夫,把家里的厨余垃圾送到位于劲松五区的绿馨小屋。经过垃圾分类指导员舒丽萍的称重、刷卡,1.4公斤的垃圾积了2.8分。“积累到一定分数就可以兑换生活用品,”王向阳在六区住了40余年,他告诉记者,“原来院子里的垃圾桶老挂脏,实行垃圾分类后,垃圾桶少了,居民们都把厨余垃圾交到这里来了”。

劲松中社区是朝阳区的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摆放有序的分类垃圾桶,还有回收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绿馨小屋,以及不定点分布的旧衣物爱心回收箱和回收厨余垃圾的流动小车。舒丽萍告诉记者,过去居民送回收物,只能到绿馨小屋登记积分,虽然绿馨小屋搭建5年了,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它的存在。从今年开始,社区陆续为居民办理了“首创智慧绿卡”,并举办宣传活动,吸引更多居民践行垃圾分类。据介绍,对垃圾称重后,居民可以用“智慧绿卡”直接刷卡积分,简便快捷准确。1公斤厨余垃圾积2分,1公斤可回收垃圾积10分,30分以上就可兑换卫生纸、洗衣粉等生活用品,200分可以兑换一瓶10元的蓝月亮洗手液。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4月起,劲松中社区里的红、绿、蓝3种垃圾桶就已经换成了120升的绿色“厨余垃圾”小桶和240升的灰色“其他垃圾”大桶,厨余垃圾的量比较少,相应的垃圾桶尺寸较小,有利于识别和及时清运。

劲松社区试点负责人北京首创智慧环卫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震告诉记者,公司早在2010年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劲松社区绿馨小屋在2012年就已搭建,当时只通过纸质版登记。作为朝阳区的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劲松社区从今年开始对垃圾分类实行“两网融合”,也就是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和生活垃圾回收系统两个系统的融合,从而使管理更加精细化。

记者看到,流动小车上正在播放垃圾分类的宣传片。工作人员周建山说,流动小车和绿馨小屋的服务时间是早6点到晚6点,流动小车主要负责收集厨余垃圾,分两个时间段不定时巡逻,分别是上午6点到9点半、下午2点半到6点。除了流动小车外,小区还设置了二次分拣员,负责将各个垃圾桶中的厨余垃圾分拣出来。

据了解,劲松中社区居住着1800户居民、5000多人,单是厨余垃圾每天就能收集近2吨。通过智慧垃圾分类,劲松五区的厨余垃圾分出率由原先的5%升至20%。

李震告诉记者,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垃圾分类无法形成盈利市场。朝阳区目前还处于引导居民分类投放的阶段,真正实现目标还需要一定时间。下一步二次分拣员将成为分类指导员,指导居民分拣垃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