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人物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6年零失误
——记兰石集团冷作工高级技师阙卫平
阙卫平(左)指导工友划线作业。
本报记者 李琛奇摄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对着图纸,阙卫平在一整块钢板上划出上百条线,像一个熟练的裁缝充分利用布料一样,他让钢板的每一块位置都物尽其用。尽管自称“铁裁缝”,但阙卫平对这项枯燥的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每次划线都要当成艺术创作,精细,不留瑕疵”。

在钢板上划了36年线,阙卫平经手的板材利用率达到了95%,产品主体合格率达100%。大师级的操作水准是怎么做到的?不善言辞的阙卫平只说了3个字:“错不起!”

阙卫平所在的甘肃兰石集团创建于1953年,前身是由新中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两项——兰州石油机械厂和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合并而成。60多年来,兰石集团先后自主研发制造出了国内第一台石油钻机、15500米半潜式超深海洋钻机等高端领先产品,填补了我国能源装备领域百余项技术空白。

兰石集团技术厚度由成千上万个与阙卫平一样的工人们的技术精度日积月累而成。“为啥错不起?”划了一辈子线,阙卫平习惯了精打细算,“一张钢板百十来万,划错一道线,下道工序切坏了就白白浪费了”。

30多年来,阙卫平先后参与完成了500余台加氢反应器、螺纹锁紧环式换热器等产品的划线、下料工作,每年为公司节约钢材30余吨,节约材料成本100余万元。

慢工出细活儿,阙卫平这个“国家级技能大师”也不是一天练成的。1981年8月份,19岁的阙卫平从兰石技校的冷作专业毕业后,进入兰石厂,下车间、跟师傅、入班组,职业生涯从提水、倒茶、擦桌子做起。

上班一个多月后,师傅终于交给他一项实操的工作——在一个大球体上打字。一个直径2米、厚度80mm的铁球体,被天车吊起,阙卫平需要半躺下来用锤子和钢锥往上面打几十个汉字。没打几个,阙卫平就一锤子敲到自己的手指上,血流了出来。师傅关切地问他“要不要紧”,阙卫平嘴上连说“没事没事”,心里却很愧疚,“自己基本功太不扎实了”。

阙卫平的具体工作是冷作划线,他形象地比喻自己的工作:“就是‘铁裁缝’,普通裁缝在布料上划线,我们在钢板上划线。不同的是,布料成本低,划错了剪错了可以缝缝补补,重新再来。但钢板不一样,一旦出错就是巨额损失。”

“急性子干不了我们这活儿,得心细。”这是阙卫平最常说的一句话,但是钻研起业务来,他一点儿都不慢。进厂5年左右的时间,他就琢磨出了新工艺。那时候为了提高划线准确率,师傅们都会拿铁皮先做个1∶1的模型样板,但阙卫平觉得这道工序完全可以省掉。“通过严格计算可以达到100%的准确率,没必要再做铁皮样板。”后来,他就开始大胆尝试去掉铁皮样板的做法,这个过程省掉之后,人力、物力、工期都省了一大半。

U型管是机械行业中最常用的连接件。在传统的工艺里,一个弯管的焊接,都是采用3个焊缝连接的方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阙卫平经过数年的琢磨和计算之后,发明了“U型管五点定位法”,即把3道焊缝改成两道焊缝,这样原来需要15天的工期缩短到一个星期,攻克了传统下料方式存在的管头误差大这个难题,该发明被兰州市总工会授予“兰州市职工先进技术操作法”。

“心在厂里面”,这是工友们对阙卫平最简洁的评价。就像阙卫平自己说得那样,“干好工作的前提是你要热爱这份工作,上世纪90年代,企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虽然很多人劝我放弃,但我觉得还是喜欢这个工作,不想走”。

在阙卫平眼里,企业方方面面都需要技术革新,因为技术方面的些许改进就可能给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带来很多益处。“企业家大业大,不能大手大脚。”阙卫平说:“技术改进和创新都要一步步来,脚踏实地就是硬道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