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7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最后一课”
□ 祝 伟

☞ 毕业致辞真正搅动年轻人内心的,并不是语言多么华丽或者活泼,而是其中传递出的思想力量

☞ 大学毕业致辞,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社会的一种启蒙,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体会到大学的精神气质和文化

七月,大学校园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作为一个特殊的仪式,毕业致辞被许多毕业生视为大学生涯里别具情怀的“最后一课”。这些年来,从“最短毕业致辞”的字字戳心,到“吃亏就是占便宜”的现身说法,每年此时,都会有一篇篇饱含人生哲理、充满现实关切的毕业典礼致辞在网上走红,成为人们追寻共同记忆、感悟大学精神的一个窗口。

今年,颇受关注的是作家刘震云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他从当年在北大读书时排队买锅塌豆腐的小故事入手,引出同学情谊与北大认同,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这一时代命题。当刘震云的演讲视频通过微信朋友圈被一次次转发时,一位毕业生留言说:“看哭了,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永远胜过漫无边际的议论抒情。”

“画风”有变化

中国大学毕业典礼致辞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始于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名为《回忆》的著名演讲,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短短2000字的发言中,李培根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发展、身边人物与“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甚至“姐的娱乐”“哥的寂寞”等网络热词融合在一起,用平易与真诚,给毕业生们带来一缕清新气息。在网络上,人们亲切地称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为“根叔体”。

那年毕业时,华中科技大学10届学生王娅郦现场聆听了校长的演讲。多年后,回忆起根叔的毕业致辞,依然让她激动不已。“说实话,校长当年具体讲了什么,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是校长能关注年轻人在想什么,能学习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可以说开了风气之先。所以大家都很激动,给了校长30多次掌声。”

从那之后,人们发现,不少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都换了“画风”。校长和导师代表们一改过去的照本宣科,变“宏大叙事”为“日常话语”,变“共性表达”为“个性陈述”。他们开始认真地走进学生们的世界,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年轻人更为接受的语言以及直面问题的诚恳态度作致辞,在毕业生中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共鸣。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刘洪强在过去的10年间,先后参加了本科、硕士、博士3次毕业典礼。说起这些年来毕业致辞的变化,刘洪强觉得,校长和老师们的毕业致辞越来越活泼,干货越来越多,水分越来越少。七八年前他本科毕业时,到了校长发言的部分,许多同学在观众席上昏昏欲睡,而如今校长和导师的毕业致辞,则成了毕业典礼上最令人期待的环节。

实质要“丰满”

一篇好的大学毕业典礼致辞,既需要在表达方式上转变“画风”,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应在日后回想起来,成为给他们指点迷津的人生箴言,鼓舞人心,予人力量。

1987年夏天,杨小冬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彼时的北大社会学系,大师云集,费孝通、雷洁琼、袁方等一大批名师在此执教。杨小冬回忆说,当年毕业典礼上师长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自由精神、独立思考、远大志向”这些词汇。到今天,这份叮咛仍然没有过时,值得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去铭记和践行。

在毕业30年之后,今年杨小冬作为校友代表,受邀在北大社会系毕业典礼上作致辞。从当年毕业致辞的聆听者,到今天毕业致辞的发言人,杨小冬刚开始时觉得“很紧张”,因为30年过去了,他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方式和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们交流,因此一连几天都没有动笔。于是,他在87届校友的微信群里向大家征求意见,许多人都力劝他,一定要去参加这次毕业典礼,希望代表他们,代表他们那一代人,向师弟师妹们说点什么。

许多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校友和杨小冬渐渐产生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以一种有趣的表达方式去迎合年轻人,充其量只是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真正搅动年轻人内心的,其实并不是语言多么华丽或者活泼,而是毕业致辞传递出的思想力量,是对大学精神、时代价值和人生使命的重申,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社会、未来的使命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人生责任。

毕业典礼几天前,杨小冬特地在自己的两个孩子面前反复练习,因为他觉得,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打动不了,那么这个毕业致辞一定是失败的。经过几次修改,直到从孩子们口中得到“非常酷”的反馈之后,他才信心满满地提交了自己的演讲稿。在这篇致辞里,他谈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寄语年轻人学会遵循社会的规则,但也要敢于挑战和创立新的规则;能够坦荡接受名利财富,即使失去了这些财富也不改其乐。从毕业后分配到部委,到辞职下海创业,再到如今投身公益,毕业致辞中这些话,都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

守望大学精神

正如同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开放一样,毕业典礼的致辞也变得越来越不拘一格。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不变的都应是对大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传承,让毕业远行的学子们拥有笃定前行的力量。

当大学校长和教师的毕业致辞以更加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走入公众视野,人们也发现,对于表达形式的刻意追求一旦过了头,深入浅出就可能变成哗众取宠。毕业致辞不是单纯地讲段子、逗乐子,如果毕业生们在哄堂大笑之后,除了记住了花哨的段子,致辞内容却付之阙如,这难免会让人觉得变了味儿。

那么,理想的毕业致辞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北京大学教授佟新看来,大学毕业致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整个社会的一种启蒙,应当既鼓励学生更好地迎接明天,承担社会责任,也能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体会到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

刘洪强说,给他印象深刻、对他影响很大的一篇毕业致辞,是今年7月1日邱勇校长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在脚步变得越来越匆忙的时候,人们常常忘记了人生该坚守什么。校长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诫学生们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情怀,保持心中的那份静气。“很多人觉得情怀是一种易碎的奢侈品,但这是植根于清华使命和传统中的东西。如果一个社会,连象牙塔内的大学都不去关注和倡导精神上的追求,我们的文化靠谁来守望?”刘洪强反问道。

这几天,汕头大学的毕业歌《大学问》在网上流传。歌词唱道:“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学会终身学习,才没辜负一番造就。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活出生命的光彩才无愧于春秋。”这首毕业歌之所以击中毕业生的泪点,在于它将社会期许和个人经验熔铸其间,好听而有用。临别之际,为人师者的赠言如果能成为学生未来人生征程中常伴左右的贴身锦囊,这毕业致辞远比一时的欢笑更加珍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