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我们要通过深学笃用,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使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
新发展理念构成了辩证统一的系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和特点认识的新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内涵、发展动力理论、发展目的理论等的丰富与发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理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生产力最终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理念,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和发展动力作用。寻找到“创新”这一发展动力源泉,是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深化与发展。
“创新发展”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全面创新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创新正当其时。要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问题,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实现从科学设计到实验研究、再到成果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完成创新驱动发展;只有打破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屏障,在科技、文化、理论、思想、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深层融合,避免“孤岛”现象;只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产品、品牌、组织和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才能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引擎。全方位地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的必然抉择,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突破和新高度。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
按比例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要求,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在马克思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基础上,“协调发展”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才能使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才能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的新发展道路。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坚持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思想,拓宽了传统意义上协调发展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自然生产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人类发展的保证,本身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要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保护和对待生态环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特别肯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不损害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底线,谁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越雷池一步就必须受到严惩。我们决不以牺牲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资源总量和生态系统的总承载力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极限、速度、规模、布局和结构,作为劳动对象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劳动者和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的作用发挥。生态生产力理论,既肯定了“生态环境”包含人类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各类生态系统,又融进了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新思考,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强化和提升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贡献。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
随着生产从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闭关自守不开放、不与世界发生联系就不能生存下去。开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开放发展重申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肯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开放发展准确把握了全球化发展规律,顺应了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定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开放发展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通向繁荣富强“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增大了内外联动经济发展的空间。
国际社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会采取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不断完善开放的经济发展体系,以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平衡发展、安全高效的目的。“开放发展”揭示了中国与世界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和领域提升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目的理论
让每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共享发展中蕴含的价值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在。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的体现,而共享发展则直接围绕人民主体地位展开,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目的进行规划和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不能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公平优质的教育、平等就业创业的权利、合理公正的收入、优质的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够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的能力。共享发展体现了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强调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内在价值的传承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注入了时代新内涵。
新发展理念是辩证统一的发展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系统集合体,既相互促进又各有侧重。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注重系统、考虑协调和体现整体、优化结构、提升质量、释放优势、赢得效益的发展;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环境保护,既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台阶也要生态文明上台阶,既要发展生产也要优化生态的发展;体现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梦想为奋斗目标、矢志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发展。
总之,新理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是党中央在深化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基础上,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既有严密的发展逻辑,又有务实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方向;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执笔:白暴力 方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