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7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钢结构实现封顶,攻克“钢结构施工难度的世界之最”——
钢铁“凤凰”展翅欲飞
本报记者 冯其予
随着最后一榀钢网架吊装拼接完成,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钢结构实现封顶。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6月30日,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钢结构顺利实现封顶。至此,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钢网架搭建完毕,凤凰展翅飞翔姿态跃然呈现。

自2014年12月26日飞行区工程局部开工、2015年9月26日航站区工程开工以来,北京新机场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其中,航站楼混凝土主体结构已于2017年3月16日封顶;6月30日封顶的航站楼钢网架结构由支撑系统和屋盖钢结构组成,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自由曲面空间,总投影面积达31.3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44个标准足球场,总重量达到5.2万多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极大,被称为“钢结构施工难度的世界之最”。

为攻克钢网架质量标准高、精度要求高、多工种多工序交叉作业协调难度高、安全管理难度高以及工期紧等方面的难题,建设方经过周密论证、精细模拟,按照“分区施工、分区卸载、总体合龙”原则进行,对不同分区、部位采用吊装、滑移、提升等多种方法,特别是采取了“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该技术系统由钢绞线、提升油缸集群、液压泵站、传感检测、计算机控制和远程监视系统等组成,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液压同步提升系统,平稳地把钢网架提升到指定位置,提升精度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

实际上,不仅是这次航站楼钢结构的顺利封顶,自2015年机场航站区工程开工以来,北京新机场始终以“引领世界机场建设、打造全球空港标杆”为主线,在航站楼设计、跑道构型、功能流程、综合交通、空管运行、绿色环保等方面创新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多项工作开创了民航机场建设的先河。

为保证航站楼结构的抗震安全,新机场采用先进的组合隔震技术,设置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大幅提高了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效降低了底部轨道震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解决了超大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技术难题,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隔震建筑。

在跑道构型方面,本期建设的4条跑道采用“三纵一横”全向构型,在国内尚属首次,是新机场飞行区规划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三纵一横”构型适合京津地区的空中运行特点,为空管运行提供了多种可行方案,减少飞机空中运行时间和地面滑行距离,并减少对周边区域的噪声影响,是实施绿色机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根据计划,新机场航站楼将于2017年底实现封顶封围;2018年底实现新机场主体工程完工,2019年建成通航。目前,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正在着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2019年新机场顺利通航,将北京新机场建设成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