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土评级机构须提高竞争力
张婷婷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受制于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直到2005年才开始快速成长。伴随债券市场的大幅扩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特别是2014年以来,在信用风险加速暴露、债券市场“刚性兑付”逐步打破的环境下,信用评级越来越受到市场各方的重视。然而,就中国评级机构当前国际化发展情况看,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国际化进程面临较多挑战,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很低。由国际评级机构长期掌握评级话语权,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及国内的金融安全来说,存在诸多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主权评级被低估,中国发行人海外融资的评级话语权被三大评级机构垄断,信用被低估,付出了高昂的融资成本。但从中资企业的风险表现来看,自1993年第一次有中资企业发行海外债券以来,违约案例极少。同时,与发行时高票息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资美元债在二级市场普遍受到投资者青睐。中资债券在风险及二级市场的优异表现与其信用等级和发行成本形成显著反差,其信用质量被严重低估。

在内地市场逐步开放的环境下,如果外资机构凭借其话语权优势大量开展内地业务,引导内地市场的评级序列转而适应国际评级机构的逻辑,中资企业信用质量在境外被低估的状况可能进一步延伸至境内市场,不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大的问题是,久而久之国际评级机构将获得国内债券的定价权。这种定价权的转移可能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带来隐患。

与此同时,香港凭借成熟稳定的金融市场和“一国两制”的独有优势,逐步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也是目前中资企业最主要的海外融资渠道。香港市场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需要多元化的评级声音,特别是来自中国本土评级机构的声音。相比境外评级机构,本土评级机构虽然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基于多年本土评级的丰富经验,以及对中国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的深刻认识,对中资企业海外债的评级具有天然信息优势,对中国市场上不同类型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理解更为准确,能够帮助海外投资者理解国内企业的运行逻辑和判断风险。中国本土评级机构也将依托中资企业海外融资步伐的加快,加速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话语权。

近日“债券通”的推出将加速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的双向对接,其中中外评级的对接也是重要一环。两地债券市场的对接有助于提高中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及风险缓释机制,为中国本土评级行业的发展营造更为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国本土评级机构也将在与国际评级对接的过程中不断取长补短,夯实自身实力,提高竞争力。

(作者系中诚信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