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长,固化还是颠覆?
□ 徐 达

不敢自我否定的成长是固化,敢于自我粉碎的成长才是颠覆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罗振宇的“知识发布会”,这场发布会旨在“向终身学习者致敬”,是知识付费从业者首度尝试为“知识产品”召开的。发布会上除去炫目的知识付费产品本身,在场“知识生产者”演说中透出的哲理和人格魅力让笔者更受触动。在清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宁向东提出管理学本质上就是教人“如何破局”之后,罗振宇谈了自己的心得,认为“所谓成长,就是随时把自己碎掉,然后重建”。这点笔者深有感触。

成长,确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人在早期经历影响下,总会形成自己早期的观念,及这样那样的性格特质。在不断和不同人不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就个体而言,早期形成的观念和性格有可能会不适应社会变化,或不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甚至带来阵痛。此时,人们的态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相对静止的观点,认为早期观念即是固有观念,“我就是怎样的人”“我就喜欢或不喜欢怎样”“那样我做不到”,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甚至不愿去正视和面对问题,用自我构筑的屏障隔绝外界,求得暂时的逃避和安稳。另一种是相对变化发展的观点,相信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需要不断调适自我,甚至挑战、改变和解构自我,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和追赶时代的步伐。

后一种观点显然符合辩证的观点,然而对于个体来讲,选择它往往面临着重重障碍,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一是改变自己身上固有特质、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动力,因为改变意味着习惯的温床不复存在,要面对不少陌生事物,难免不习惯、不适应。二是个体改变自己身上固有的东西不可避免会带来阵痛,这种阵痛有时并不亚于“把自己碎掉”的痛感。能否承受住这种痛感,让自我改变或重建不出现反复,得以坚持下去,也需要韧性和毅力。三是改变之后,如果是解构了自我,必当面临如何重建自我的棘手课题,这更需要非凡的眼光和魄力。

正如近期一篇大热的公号文章里,一个脱离传统媒体、走出体制内进行内容创业的媒体人所言:“那段时间的摸爬滚打对于我来说,并不好玩并不光鲜,反而相当惶恐,就像一个人在一条长长的看不见头的黑色隧道里走了很久很久,只能一路往前狂奔,去找任何自己能抓住的光亮。”

一日,笔者和一帮同事聊天,也谈起脱离体制内、跳槽,及如何利用自身学历、知识资源的话题。一同事自嘲做记者的要转行,似乎除了搞公关,也干不了别的。这话实在,但也不免狭隘。如果总是用固化的观点来看待自身及其他事物,那么无异于自我封闭。生活的天地无比广阔,每个人身上的潜质还有很多等待挖掘,不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至少有勇气审视和改变自我,适应新的形势,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和新的曙光。

欣赏两段话,一段是罗振宇说的,“我认为人一生中应该至少经历三次职业选择”。一段是罗永浩说的,“身处大航海时代,要么上船,要么嫁个船员,要么……至少到码头看一看。否则,大家在吃海鲜的时候,你连虾皮都吃不到”。的确,不敢自我否定的成长是固化,敢于自我粉碎的成长才是颠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