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喧嚣伤非遗
□ 李咏瑾

一味地让文化屈从于商业,喝彩之后是倒彩,无疑会“捧杀”非遗发展的良性态势

为期九天的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刚刚落下帷幕,遥远的河北保定就冒出一段不太和谐的小插曲:在某商场内的火锅店,一位穿着戏服的演员正在表演川剧变脸。只见此人身形摇摆,走位不稳,显然是个生手,果不其然,连变三张脸谱之后,失误赫然出现——上一张脸谱还斜挂在脸上硬是抹不下去,而下一张脸谱已经摇摇晃晃呼之欲出!

在围观群众的哄然大笑中,作为“国家二级文化机密”的川剧变脸机关就这样大白于人前,引得专业的变脸艺术家们痛心疾首:“该表演者的动作就像‘木偶式表演’,没有精髓和情感,毫无‘传情传艺’可言。他的失误从直观形式上泄露了川剧变脸的特殊道具,严格讲是对川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名片的‘腐蚀’。”

而事发火锅店则匆忙回应:表演者并不是专业川剧演员,而是该火锅店员工,于半月前火锅店开张时,经过简单的变脸培训之后匆忙登台以招徕人气。

川剧历经千年的打磨与传承,本来就是一项难度极高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作为其看家绝技之一的变脸,完成难度与呈现效果更是绝对正比:于瞬息之中数十张脸谱轮番变幻,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每及名角表演,观众目眩神迷之余,热情常常爆棚。以此来吸引眼球、招徕人气,几乎已成川渝商铺的一道风景线。

而现在这一风景一路热烈到远离四川“麻辣属性”的河北保定,从其传播意义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金刚钻”不过硬,却偏要揽下这样本就有门槛的瓷器活儿,到头来砸了场子,于店家于表演者而言,都是难以收场的尴尬事。同时,这种过于商业化的喧嚣与热闹,对传承多年、精心打造的非遗文化而言,其泥沙俱下的品牌伤害更是不言而喻。

自从2006年4月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生效以来,10年发展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词汇,逐渐成为一个浓墨重彩的全球性话题。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9项。这本是一份荣耀,但在现实的非遗传播中,甚至上溯到其留存、申报乃至保护的过程中,都有着越来越强烈的利益驱动。有人担忧地表示:“非遗”的传播过程逐渐成为一个异化的过程、商品化的过程、去神圣化的过程、从文化常态中剥离的过程。

我们不禁深思:没有经济利益的冲动,有多少人会从文化本位上关注“非遗”?

而非遗的核心理念——“非物质”,本身就是强调不依赖物质存在。经人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技艺、经验和意蕴,其丰富心灵、陶冶情操、传承文明的作用,才是它的根本属性。

完全不讲商业运作,无疑会极大地限制非遗的传播和发展;但一味地让文化屈从于商业,喝彩之后是倒彩,无疑会“捧杀”非遗发展的良性态势。

让非遗从商业之中降降温,我们欢迎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好地认知它、享有它、保护它和传承它。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护“阳春白雪”的纯正性,别让我们的后世子孙看着火锅店里掉下的变脸面具哑然失笑,再转头质疑:传承了千年,就传承下来这样一个东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