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家“私转公”基金公司2只首发基金规模均突破10亿元——
私募“奔公”鲶鱼效应有待观察
小 舟

▲ 私募基金优势在于管理规模小,操作灵活,追求绝对收益,汇聚了大批公募知名基金经理、券商的顶级研究员或水平被广泛认可的民间炒股高手

▲ “奔公”的私募管理人特有的追求绝对收益情怀,有望彻底改变公募基金行业历来追求相对收益排名、比照业绩基准的现状,从而在根本上扭转行业权益类产品规模持续缩水、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欠缺的窘境

6月18日,雨后初霁,站在北京复兴门中化大厦16层办公室,两鬓斑白的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远眺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一边接过产品部总监刘燕递来的水杯,一边缓缓舒展紧锁的眉头。在看到推门进来的副总经理李操纲时,三人相视而笑,长舒一口气。今年第二季度,在全行业债券基金首发规模不足5亿元的困难局面下,国内首家“私转公”基金公司鹏扬基金2只首发基金规模均突破10亿元,位列同期同类基金规模前三,合计募集超过30亿元。

“公司上下一度压力很大,2017年债基发行进入寒冬期。募集期用满三个月‘顶格发行’成为常态。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要发行私转公后首批产品,又是由我担纲基金经理,要做好产品业绩、发行和营销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杨爱斌看来,尽管离开公募行业多年,做好普惠金融依然是心头挥之不去的情节。这位2011年自华夏基金跳槽到私募基金的债券投资明星,在“七年之痒”之后迅速掉头杀回公募,留给投资者无限遐想。

中国证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6月16日,共有44家金融机构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其中既有朱雀、恒信等知名私募基金机构,也有安邦、太平洋等保险巨头,还不乏带有电商基因的苏宁公司。不过,截至目前,成功“私转公”获得牌照的公司仅有鹏扬、凯石和博道,此前知名私募重阳投资已退出申请公募基金牌照。

带来私募赚钱“基因”

为何这些私募能人要掉头重新回归公募?申请公募牌照又为何如此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证券类私募和公募基金投资业务的重叠性较高,担忧出现利益输送问题。”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私募做公募业务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用公募的钱向私募输送利益。

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表示,对于私募机构申请公募牌照,监管层最为担忧的就是利益输送、公平交易等内部风控相关问题,另有部分私募机构还在候审,监管层的顾虑还包括产品线过多且过于复杂,或创新太多,易存在隐含风险等。在技术上,私募机构申请公募牌照仍存相当严格的要求,包括近三年平均管理规模、私募基金业绩、从业人员、软硬件设施等,一般的私募机构是难以满足条件或有能力去申请。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私转公”最大的利好是有望给全行业带来私募基金引以为傲的赚钱“基因”。徐丽认为,私募系基金经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业绩有较强的进取心,追求绝对收益,操作限制少,投资决策比较直接,可以通过仓位选择规避市场系统性风险,也可以投资多品类金融工具布局不同市场。优势在于管理规模小,操作灵活,追求绝对收益,汇聚了大批公募知名基金经理、券商的顶级研究员或水平被广泛认可的民间炒股高手。相应的劣势在于,行业快速发展中投资实力、人员素质、风控水平等参差不齐,投资者选择难度非常大。同时,相比于银行系、券商系、保险系、信托系等缺乏强大的投研团队支撑,更依赖于私募机构自身发展的团队构建。

“奔公”难成潮流

尽管有杨爱斌、莫泰山等私募大佬先后回归公募基金行业,“私转公”的案例依然难以形成公募管理人下海到私募基金公司那样的潮流。格上理财研究员雷蕾认为,随着自身私募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为追求管理规模以及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部分私募可能会继续申请转为公募,但是由于公募牌照申请门槛较高,且需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大批量私募都去追逐公募牌照的概率不大。

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陈伙铸认为,私募投身公募业务,一方面,私募机构需在原有的私募业务和未来将要开展的公募业务间做好平衡与隔离,如鹏扬投资在拿到公募牌照后目前已基本暂停其私募业务。另一方面,私募转型公募,需在人力、系统、场地等方面做相应的铺设,前期需投入一定的成本,公司转型初期或将面临一定运营压力。此外,2015年下半年以来,公募基金整体销量也一直处于寒冬状态,资金募集难度较大,对于“私转公”成立的新公募而言更是不小的挑战。

此外,与鹏扬基金、凯石基金两例私募转公募的证监会批复不同,今年6月初最新批复的博道基金通告中明确:博道投资(私募)应当按承诺完成现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了结工作,并不再新增开展该类业务。截至目前,博道投资(私募)共备案私募基金92只。“私奔公”要了结这些私募业务,任务不轻。

丰富全行业产品线

不管怎样,“奔公”的私募有望带来行业鲶鱼效应,可以给普通投资者更加丰富和符合实际的选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等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各类机构已达123家,比1年前至少多出10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私募系公募管理人获得牌照,行业的竞争将更加充分。尤其是在产品特色方面,‘奔公’的私募管理人特有的追求绝对收益情怀,有望彻底改变公募基金行业历来追求相对收益排名、比照业绩基准的现状,从而在根本上扭转行业权益类产品规模持续缩水、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欠缺的窘境。”金牛理财网研究员宫曼琳说。

徐丽认为,私募进入公募业,出发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产品线扩充,除了可以通过公募专户发行和管理像私募一样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外,还可以有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产品线更加多样、丰富,甚至可以做QDII、LOF等;第二,公募基金往往体量较大,有助于直接扩大公司管理规模;第三,加强公司品牌效应;第四,提升公司人才使用效率,不少大型私募具有完善、庞大的投研团队,建立公募体系,有助于这些人才的汇聚和激励;第五,利用公募平台引入长线资金,包括银行理财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年金等。如果这些目标都能实现,对于丰富现有的基金产品品类大有裨益。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总体看,监管层对公募牌照的审核力度较大,私募机构或需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在牌照申请上,而且面临不能获批的风险,对公司消耗较大,加上公募板块新业务和产品线的搭建,与原有私募业务之间的平衡或取舍、风险隔离是面临的重大挑战。“奔公”的私募最终能否为行业带来鲶鱼效应并从此站稳脚跟,还有待市场和投资者最终检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