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德宇航:
航天离我们其实并不远
本报记者 徐 红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航天是“高精尖”“高大上”的代名词。实际上,航天科技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以服务社会和商用为目标的新航天将是未来航天产业发展的方向。目前,和德宇航已经正式迈上国际商业航天舞台,并深入介入金融、海事、电力、交通等领域,让航天真正融入互联生活的梦想已不再遥远

在日前举办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国际宇航联合会首席执行官Christian正式宣布,与来自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北京和德宇航技术有限公司结为联盟合作伙伴,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航天业界代表见证了签约仪式。

这是国际宇航联首次接纳我国民营航天企业成为其联盟合作伙伴,标志着我国民营企业从此迈上国际商业航天舞台。

服务全球微小卫星产业

一直以来,商业航天能否在空间探索、空间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甚至整个空间科学界都对年轻的创新型宇航企业充满了期待。

欧洲咨询公司评估显示,未来10年,商业航天市场价值将高达2000亿美元。这一判断引发了各路资本的追捧,自2015年政策鼓励民营公司进入卫星和火箭领域至今,商业航天已成为一条“火热赛道”。

和德宇航就是这样一家以航天应用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民营企业。公司成立10年来引进的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多次协助解决研制生产关键问题,并受到承研承制单位的称赞;2016年,和德宇航代表中国成功参与了欧洲航天局微小卫星发射服务投标,将中国新一代商业火箭推向欧洲,成为该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和德宇航已经在荷兰莱顿欧洲航天局产业园内建起了国际先进的荷载创新中心,其核心职能就是研发世界领先的、适用于微小卫星的小型化SAR及高光谱载荷,以满足未来众多星座的需求,服务全球微小卫星产业。

随着一个个举措的扎实落地,今天的和德宇航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经营的国际宇航集团,全球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达300余家。

创新筑就商业航天梦想

“不仅传统产业,新行业、新领域一样需要求新求变,积极转型。目前,和德宇航除了巩固传统的宇航系统集成业务,还努力向卫星星座建设和运营、小卫星技术支持与服务等业务发展。”和德宇航董事长周大创表示,为此公司先后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意大利Sitael公司和瑞士RUAG集团联合成立中意电推进联合实验室和中瑞空间机构联合实验室,推进中欧企业强强联合,提高中国航天企业在重点领域的研制能力,有力推动了中国航天的国际化进程。

在坚持技术引进的同时,和德宇航开始广泛涉猎系统集成、先进载荷研发、国际合作与投资、星座运营与服务等领域。目前,和德宇航在国内的用户涵盖了中国航天产业的各个链条,包括卫星和火箭制造、测试、发射及卫星应用等领域均可看到它的身影。

此外,和德宇航还计划在荷兰投资建设全球首个开放式商业微小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打造国际航天港,大幅降低微小卫星产业进入门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构建。

让航天真正融入未来生活

“说到航天,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高精尖’‘高大上’等词汇。实际上,航天科技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以服务社会和商用为目标的新航天将是未来航天产业发展的方向。”周大创说,和德宇航的目标是为全球提供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卫星应用解决方案,让航天真正融入未来互联生活。

为此,和德宇航制定了“天行者星座”计划。该计划能够提供数据传输、海洋监测、遥感成像、灾害预警等专业化服务,可广泛用于海事、林业、电力和环保等行业。该计划的首发星“和德一号”预计将于9月份发射,这将是中国首颗商用AIS海事卫星。届时,这颗卫星将在全球航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周大创告诉记者,在此次全球航天探索大会期间,和德宇航已经与来自金融、海事、林业、农业、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合作伙伴签署了7项深度合作协议,让航天真正融入互联生活的梦想已不再遥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