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7日举行的2017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议题发表了各自观点——
英国前副首相、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咨询会2017外方主席约翰·普雷斯科特:
中国已经开始从气候变化的维度去关注经济增长,从生态文明角度去关注经济增长,这是非常好的,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有了更多信心。
瑞士联邦委员会环境署原署长布鲁诺·奥伯勒:
实现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高效地运用自然资源。各国应共同努力,携手推动绿色发展。此次研讨会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平台,必将进一步促进绿色发展的理念共享和经验共享。
新加坡外交部原部长、贸工部原部长、嘉里物流集团董事长杨荣文:
建设生态文明,从价值观角度来说,我们要打造一个好的价值观,从一代传承到下一代,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所以我们要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这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生态文明论坛必须要让年轻人加入到我们所有行动当中,让年轻人发挥他们的热情。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
绿色红利来自于创新驱动的绿色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不仅带来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更高效率、更高产出的红利,而且带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更好修复、更好循环、更高产出的红利,绿色红利的最终表现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秘书长吉诺·范比金:
全球变暖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最迫切议题,在巴黎协定之后大家开始认识到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很多自然灾害是因为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发展中国家中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受到天灾的影响。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
高校要在实践行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应用等方面体现“生态优先”的要求。我希望不止是在像北京林业大学这样的“绿色大学”里,而是在所有大学教育当中都体现绿色原则,大学生将把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理念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这些绿色人才将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极大的知识助力。
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徐鹤:
生态文明怎么超越工业文明?我想可能是价值观的改变。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从教育做起,生态文明需要渗透到各个层面,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形成新的价值观,才会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