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毕业季,少些形式多点“意义”
魏永刚

六七月份是毕业季。一批又一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结束一段学习经历,开启另一段生活。毕业,总是夏季里的“热词”之一。在各种形式的欢送和庆祝毕业中,我们看到,不少庆祝显现出的是形式的奢侈,却失去了教育意义。因此,笔者想对正在毕业的青少年,还有正在组织毕业庆典活动的学校,说一句:学生毕业,少些形式,多点“意义”。

毕业,本来是一段学业的结束。经过几年紧张学习,终于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热闹的形式庆祝一下,古已有之,无可厚非。但现在,毕业形式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奢华。有的大学,铺起长长的红地毯,让毕业生“走红”;有的学校,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操场上围成一圈,租用直升机、无人机“航拍”合影;甚至有的小学,也要让孩子们走过“毕业门”。为了一个毕业典礼,甚至要准备好几天,“彩排”好几次,这样的活动其实已经超过了庆祝毕业的本来意义,成为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一个表现。

毕业庆祝在奢靡之外,还要“兴师动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毕业请家长参加成为一个“惯例”。小学毕业典礼要家长参加,中学毕业要家长“见证”,大学毕业要“感恩父母”,每个阶段毕业的孩子都要“请家长”。这在情理上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仔细想来也有点“劳民伤财”。城里的父母参加孩子毕业典礼的“成本”,大概要请一天假。农村父母的参与成本就更高。一个农村孩子大学毕业,让他在另一座城市打工的父母放下手头营生,赶到另一座城市去“见证”孩子的毕业,接受孩子“感恩”,实在意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毕业是一个人成长的节点。在这个特殊时刻,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是应该的。但这种活动还是要少一些形式,多一点“意义”为好。有一首《毕业歌》传唱了七八十年,今天仍然在青少年学子毕业的时刻响起。“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兴亡”,这些豪迈的歌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庆祝毕业,还是应着眼于让孩子们记住点什么,而不必一味追求场面宏大、形式热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