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至今,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也从起基础性作用提升到了起决定性作用,这不仅是理论的创新,更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表明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
消除三个误解
在全面推进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消除几个误解,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误解一:市场或者政府万能
有一种误解认为市场是万能的,认为市场能够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应该让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危机也能够自动治愈。这种误解不仅是有害的,而且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对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供应避而远之。也将因安全、监督、监管、预警、逆周期调节等事项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市场进入混乱、危机状态甚至崩溃。
另一种误解是认为政府是万能的。计划经济充分表明,政府不可能精准预测到市场中具体商品的需求情况,进而通过有计划的生产来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
有人认为市场调节会有负的外部性、垄断、投机等问题。而事实上,政府调节也会出现寻租、腐败等各种问题。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同样不是万能的,不能简单的把市场发生的各种危机归责为市场或政府的问题。只有在政府的监督引导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误解二:市场经济实行市场主导,政府完全放手
有人误以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那就是一切都交给市场,政府就可以撒手不管,市场经济就是要把政府应尽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等于政府可以完全放手。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政府与市场两者相辅相成,应该各司其职,政府还要起到监督作用,为市场的竞争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
误解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大政府、小市场”
“大政府、小市场”就是让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大包大揽,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做法不仅体现在计划经济阶段,在目前也还有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该是政府为主、市场为辅。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因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不应决定资源配置,而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在市场出现失灵的时候,能够起到预警和调节作用。
两者缺一不可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要厘清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边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实施负面清单对市场进行管理,主要发挥监督引导调节作用,通过事中事后监管、逆周期调节及公共品提供来发挥作用。
(二)密切配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在厘清各自边界之后,还需要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政府与市场其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关系,首先,要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价值规律等自主发挥调节作用。其次,政府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起到监督作用。最后,即使是在市场失灵时发生经济危机期间,政府逆周期调节经济,也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稳定经济化解危机,而不是大包大揽直接去干预市场。
(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经济就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以价格作为高度灵敏性和灵活性的市场调节手段自主发挥调节作用。通过价格上升刺激供给抑制需求,价格下降刺激需求抑制供给,更加有效地推进市场供求处于平衡水平,并且促进资源集中到更加有效率的领域。
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质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本质要求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少投入多产出,而事实证明,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效率是最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市场体系,在解决政府监管不到位问题的同时,避免政府对企业过多干预。只有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
(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还需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市场也会经常出现问题和危机。要避免其发生,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逆周期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过程中,要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切实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缺一不可。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