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百姓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改革,公平优先
李 亮

炎热六月,近千万家庭将进入高考时间。中国的高考格外牵动人心。

40年前,我国恢复高考,即大学恢复通过入学考试录取学生。至此,数以千万计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高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40年间,随着时代变迁,我国对高考制度的改革探索从未停步。由于高考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与高考有关的每一次细微改革,都会触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都会引发全社会热烈讨论。尽管社会上一再呼吁改变“一考定终身”,尽管高考不再是通向成功的“独木桥”,但高考仍是当下中国人人生道路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关口,仍是促进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仍是大多数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最大希望。

于是,高考无论如何改革,向何处改,公平是底线。守护高考公平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一直以来,唯分数评价的高考制度在保证公平的同时,也存在人才选拔上科学性不足的问题,争议不断,批评不止。在批评和争议中,我国的高考改革努力朝着更加科学更加突出个性的方向前进。高考改变着过去“一锤定音”的形式,更加考虑学生综合素质;自主招生等也丰富了高考形式。事实上,高考改革需要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平衡。有时,为了让高考更科学,难免会影响到公平的刚性。关于高考改革主张很多,声音很高,不论哪一种主张,站在某一特定群体的立场上都有其道理。对于高考改革,我们应做好公平性和科学性艰难的平衡,前提是要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尽管我国的高考改革始终坚守公平的底线,然而最饱受社会争议的恰恰也在于高考的公平性。例如,高考采取分省配额,考生的竞争范围从全国缩小到一省区,统一考试的价值大大降低。又比如,在推动解决“异地高考”等教育难题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个体需求和流入地现实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等等。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高考也不例外。欢迎也罢,不满也罢,烦躁也罢。对于高考改革需要有合理预期,高考改革不存在最好方案,不存在满足所有人要求的方案,只有目前最适合的方案。一项社会制度无论如何精心设计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群的诉求,这就需要权衡,优先满足绝大多数公众最为重大的需求。在这个前提下,再充分考虑其他合理而迫切的诉求。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高考更加公平上取得明显进展。例如,通过调剂各省招生计划、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和控制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属地招生比例,提升了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其中,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2016年招生规模达6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同时,完善考试和录取环节程序、加强监管、推进信息公开、强化问责、建立诚信体系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高考要尽可能实现公平,是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受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们的诚信水平高低不一等因素制约,不可能单兵突进,一蹴而就。高考,是我国整体社会进步完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然在充满生机的改革大潮中得到完善,成为制度设计优良、制度执行严格、受到绝大多数公众认可的人才选拔制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